鼻部结核是一种鼻部结核菌感染疾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原发者可能是空气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造成,继发者多由肺结核病灶或其他部位结核引起。
鼻部结核患者早期症状常很轻微,可仅有鼻前部瘙痒,烧灼感,少量渗液。病变发展,分泌物增多,可有涕中带血,出现不同程度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侵及鼻窦则有头昏、头痛等鼻窦炎表现。可有眼部不适,流泪,耳鸣耳溢等。严重者可有消瘦、发烧等全身症状。
来源资料:《耳鼻喉学报》1996年第3期
鼻部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原发性鼻部结核可能是空气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造成,继发性鼻部结核多由肺结核病灶或其他部位结核引起。局部浅表溃疡上有痂皮覆盖,痂皮下为苍白肉芽,严重者病变向深层发展,破坏软骨,可致鼻中隔穿孔,鼻翼塌陷。
原发性鼻部结核的三个传播途径:
一、空气—呼吸道传播:当病人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时就会释放很多含有结核杆菌的细小飞沫,病人一次咳嗽就可以释放3000多个飞沫,用力打喷嚏时飞沫更多,易感者吸入这些带结核杆菌的飞沫,即可被感染。另外,吐痰传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二、食物传染:结核病人用过的餐具、吃剩的食物都有可能传染结核杆菌。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也可以感染牛型结核杆菌。替结核病人倒痰罐不认真洗手、感染结核病的妇女用嘴咀嚼食物喂婴儿等,这些都是可能导致结核病传播的因素。
三、垂直传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母婴传播。
来源资料:《中国防痨杂志》2007年第3期
鼻部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破坏组织力较梅毒迅速,炎症较明显,常有剧痛,多破坏鼻软骨,很少破坏骨质,有内脏结核病史,无性接触史,查不见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反应阴性,可查见结核菌即可诊断。
鼻部结核的症状诊断:
早期见鼻前庭湿疹或毛囊炎病变。可有鼻前部皮肤及粘膜粉红色小结节。常可见鼻腔内有痂皮,其下粘膜浅表溃疡,边缘不整,溃疡处有苍白色肉芽组织增生,触之易出血。严重者见溃疡深,有坏死,中隔穿孔。
鼻部结核的诊断鉴别:
鼻部结核须与寻常狼疮及发生于鼻部的其他特殊传染性疾病如梅毒、麻风等相鉴别。另外,鼻部结核与鼻腔肿瘤之间的鉴别,单凭肉眼观察有时甚难,尤以鼻中隔结核瘤与出血性息肉或肉瘤甚相类似,增殖性结核病变发生溃烂者酷似恶性肿瘤,可进行活检,确定诊断。此外,鼻部结核需与鼻前庭湿疹、鼻腔单纯溃疡、梅毒、肿瘤、硬结病等鉴别。
来源资料:《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第11期
怀疑鼻部结核患者需做分泌物抗酸染色检验,细菌培养或病理检查,还需检查肺及其他部位找出病灶,可做结核菌素试验、鼻分泌物培养等。
鼻部结核的检查:
1、鼻部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破坏组织力较梅毒迅速,炎症较明显,常有剧痛,多破坏鼻软骨,很少破坏骨质,有内脏结核病史,无性接触史,查不见梅毒螺旋体,可查见结核菌,梅毒血清试验反应阴性。
2、主要检查方法有涂片、刮片查找抗酸杆菌,活体组织检查,结核杆菌培养及动物接种等。
鼻部结核的肺部检查:
1.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沉增快。
2.痰结核菌,采用涂片、集菌方法,抗酸染色检出阳性有诊断意义。也可行结核菌培养、动物接种,但时间长。结核菌聚合酶联反应(PCR)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核菌素试验,旧结核菌素(OT)或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强阳性者有助诊断。
4.特异性抗体测定,酶联吸附试验,血中抗PPD-IgG阳性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5.胸腔积液检查,腺苷脱氨酶(ADA)含量增高有助于诊断,与癌性胸腔积液鉴别时有意义。
6.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为诊断肺结核的必备手段,可判断肺结核的部位、范围、病变性质、病变进展、治疗反应、判定疗效的重要方法。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鼻部结核
鼻部结核的治疗:
1、全身治疗:全身抗结核疗法非常重要。可用链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以联合治疗(如卫非宁、卫非特等)效果更佳。维生素D2有一定疗效,剂量:150000U/d,口服,连用6~9个月。
2、局部疗法:保持鼻腔清洁,清除痂皮、死骨。鼻内肉芽、溃疡可用乳酸、三氯醋酸或硝酸银等腐蚀之,用链霉素溶液滴鼻,还可以用保护性软膏涂敷。
3、手术治疗:如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彻底清除粘膜病灶,常可使病变结瘢痊愈。鼻中隔局限性结核瘤,可行刮除术。对局限性浸润病变,可行电烧灼术,对较大的结核瘤,可用低频电凝固法烧灼之。
鼻部结核的预防:
1、耳、鼻、咽、喉结核的预防非常重要。首先不要和患有传染性肺结核的患者接触,周围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时要戴口罩。
2、不要用手挖鼻孔,以免将结核杆菌带入。
3、不要使用结核病患者的餐具,以免把结核杆菌吞入。如发现自己某个部位有结核,应及时治疗,以免传至其他部位。
来源资料:《耳鼻喉学报》1996年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