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

目录

1概述
2原因
3检查
4鉴别诊断
5缓解方法
展开
收缩
  • 患病部位:暂无
  • 所属科室:暂无
  • 细分症状:暂无
  • 相关疾病:暂无
  • 相关检查:暂无
  • 相关药品:暂无
  • 相关症状:暂无

1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概述

概述

  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这是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之一。

2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原因

  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这是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之一。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粘膜由于局部性、全身性或环境性因素所致的可逆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鼻粘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粘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管和腺体周围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物增多。

3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检查

  故临床上对于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的患者要检查:

  一、体格检查

  采取病史给了我们初步印象和启示,同时也指导我们对疾病的性质有一个概念。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必须以病史及体格检查所了解到的客观材料为依据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提出几种诊断之可能,然后进一步考虑做那些实检室检查来证实诊断。如:耳鼻喉科检查:鼻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一般呈暗红色。鼻甲粘膜柔软而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但移开探针则凹陷很快复原,特别在下鼻甲为明显。若用1~2%麻黄素液作鼻粘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4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鉴别诊断

  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的鉴别诊断:

  1、女性周期性鼻塞和鼻衄:有些女性,当月经即将来潮前,会发生像感冒那样的鼻塞。可是却无感冒的其它症状。月经干净后,鼻腔就通气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使这些女性得出了经验,一旦无缘无故地出现鼻塞,未曾受凉,又不像得感冒,便知月经快来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月经来潮时鼻子就出血,这种鼻衄就是民间所说的倒经。发生倒经时,月经量可减少。

  2、深侧鼻塞:鼻腔异物疾病主要症状为深侧鼻塞,脓性鼻涕。鼻腔异物是鼻腔内外来的物质。鼻腔外来物质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①非生物类如包糖纸、塑料塑料玩具、钮扣、项链珠、玻璃珠、石块、泥土等。②植物类如豆类、花生、果核等。③动物类如昆虫、蛔虫、蛆虫、水蛭等。

5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缓解方法

  预防

  1、注意工作、生活环境的空气清净,避免接触灰尘及化学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

  2、加强营养,增强正气。

  3、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可使血液循环改善,鼻甲内的血流不致阻滞。经常运动,注意保暖,气候转变极易感冒引发鼻炎。季节转换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适当添衣。这是慢性单纯性鼻炎的预防方法之一。

  4、减少冷空气对鼻粘膜的刺激,适当时候注意戴上口罩。洗澡后应尽量擦干头发再进行睡眠,避免感冒。

  5、治疗病灶,彻底治疗扁桃体炎、鼻窦炎等慢性疾病。

  治疗

  一、病因治疗

  1、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以改善症状。

  2、下鼻甲封闭或注射硬化剂治疗。

  二、用药原则

  1、轻症者以局部治疗为主。

  2、病史长症状重者,局部治疗辅予多种维生素、抗组胺药及中药。

  3、病情顽固者,0.5%普鲁卡因封闭、5%鱼肝油酸钠下甲注射或手术治疗。

  三、药物治疗

  1、麻黄素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

  2、鼻丘封闭或下鼻甲粘膜下封闭,每次1~1.5ml,隔日1次,或每周2次,5次为一疗程。

  3、短波或红外线理疗,可改善局部血循环以减轻症状。

  4、经上述疗法无效时,可选用硬化剂作下鼻甲注射治疗,或者采用微波激光治疗。

  5、找出与疾病有关的病因并及时治疗。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概述
2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原因
3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检查
4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鉴别诊断
5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缓解方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