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稀疏好发于50岁以上者,常见于痴呆及脑血管患者。脑白质稀疏特征表现为双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灶,或并发脑梗塞、脑出血及脑萎缩。脑白质稀疏可见肌张力降低,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视盘苍白,锥体束征阴性,脑电图正常或有慢波增多,脑脊液压力正常,可有轻度蛋白质增高,此期持续数周至数个月。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2年 第3期
脑白质稀疏(Leukoaraiosis,LA)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脑白质的异常改变,这基本就是脑血管硬化的表现。严重与否,要看看有无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言语障碍等)。如没有上述症状,就不严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排除脑白质稀疏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0年 第3期
脑白质稀疏的概念是首先由加拿大神经学家Hachinski在1987年提出,它通常用来描述CT扫描时发现的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异常的斑块状或片状的低密度改变。在MRI常规T1WI上表现为上述区域的低信号影及T2WI上的高信号影,往往双侧对称.脑白质稀疏往往发生于老年人,常常与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脑梗塞等疾病并存,也存在于正常老年人中。临床上多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步态不稳、运动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临床症状及体征。鉴别脑白质稀疏注意病症与其他脑白质疾病的区分。
脑白质脱髓鞘: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demyelination)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心圆硬化等。
脑白质偏少:脑白质偏少是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一个表现。
来源资料:《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1999年 第2期
检查脑白质稀疏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提供的线索选择实验室检查的项目,除了血尿粪常规外,有血液生化(血糖,电解质等),血气分析,心,肝,肾功能测定及内分泌等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中枢感染伴发抽搐的病因学诊断。
1.内科方面:当临床提示脑白质稀疏是全身疾病引起时,应根据提供的线索选择相应的检查,包括毒物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超等。
2.神经系统方面:一旦怀疑神经系统病变,应根据临床提示的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检查。可选择脑电图,SPECT扫描和PET扫描。颅内占位性病变可通过头颅X线摄片,脑CT和MRI检查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脑白质稀疏可选择脑血管功能检测仪,经颅多普勒以及造影(气脑,脑室,脑血管造影)。也可选用肌电图,椎管造影辅助诊断。体感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对脑,脊髓或脑白质稀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资料:《医学综述》 2005年 第3期
多数脑白质稀疏患者的病情可逆但有少部分是不可逆的。所以如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患者的症状可明显改善。而脑白质稀疏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预防非常重要。治疗大多采用大量糖皮质类固醇,亦可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当前许多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自抗凝药物问世以来众多医疗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大量的研究观察使抗凝治疗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过去的20年间几项重要的进展大大提高了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疗效及该疗法的安全性,这些进展包括以大量随机试验的结果为依据而确定的治疗适应症找出最佳的治疗剂量确立最科学有效的监测方式(即INR)和控制治疗剂量使治疗范围内时间达到最大限度等等,除此之外患者的特异性随访的精确性血浆凝血酶原(PT)检测的可靠性及医患沟通能力等都影响着治疗效果。
预防脑白质稀疏要在剧烈运动前或游泳前做足准备运动、热身运动,白天勿过度疲劳,晚上勿使腿部受凉。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保持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处于良好的环境里。有那里不舒服或者有其他疾病不要盲目自己治疗,要去正规的医院专业治疗,以免耽误病情。注意补充营养 ,要劳逸结合,注意身体健康。
来源资料:《中国康复》 2007年 第5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