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通气是由于通气过度超过生理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本征所指的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任何原因,而发作时有呼吸运动加快,产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低于5kPa),呼吸性碱中毒,并有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临床上表现各种各样症状。所有症状都可以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来解释,症状的发生与呼吸控制系统异常、自主呼吸调节丧失了稳定性(很可能是脑干以上的高位神经结构,如下丘脑)有关。过度通气综合征的概念包括以下3个含义,①有躯体症状;②有可以导致过度通气的呼吸调节异常;③躯体症状与呼吸调节异常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也就是说躯体症状是由呼吸调节异常引起的。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国急救医学》 2001年 第10期
过度通气患者发病时呼吸加深加快,患者诉有呼吸费力;胸闷压迫感或窒息感,可有胸痛、心悸、心动过速等。四肢末端及颜面麻木,手足抽搐,肌肉痉挛甚至强直,也可有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查体无阳性体征。过度通气常见于女性具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诱发精神紧张的因素,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任何原因,而发作时有呼吸运动加快,产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低于5kPa),呼吸性碱中毒,并有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临床上表现各种各样症状。
过度通气的病因主要分为3大方面。有低氧血症型呼吸功能衰竭、通气呼吸功能衰竭。损害呼吸功能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机体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机理为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障碍、氧耗量增加。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 第6期
过度通气发病时呼吸加深加快,患者诉有呼吸费力;胸闷压迫感或窒息感,可有胸痛、心悸、心动过速等。四肢末端及颜面麻木,手足抽搐,肌肉痉挛甚至强直,也可有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查体无阳性体征。临床上许多疾病的症状与过度通气相似,需要特别注意与癫痫、甲状腺功能低下、低血糖反应等疾病区分鉴别。
1.病史,本征常见于女性,具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诱发精神紧张的因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试验治疗,试用含二氧化碳的气体让其吸入,可阻止症状的发生。
5.除外鉴别诊断。
来源资料:《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年 第10期
心电图检查可帮助过度通气患者进一步确诊病情,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称为心电图(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帮助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检查前:
1.女性检查者避免穿连衣裙;
2.避免药物影响 有些药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电图的结果,例如洋地黄、奎尼西等。由于药物影响心肌的代谢,人而影响心电图的图形。所以,应向医生讲明最近服过哪些药物,以免误诊。
检查时:
1.检查时请尽量放松,以保证检查质量。
2.检查安静时进行 因肌肉活动都会产生生物电,当啼哭、深呼吸、四肢乱动时,均会影响心电图的结果。所以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必要时可先给病儿吃些镇静药,以防止因其他肌肉活动而引起的干扰。
来源资料:《重庆医学》 2014年 第21期
向过度通气患者解释清楚症状与过度通气之间的联系,解除患者精神负担,消除恐惧心理。必要时给予谷维素、溴剂、镇静剂等药物配合。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腹式呼吸、缓慢呼吸,通过减慢呼吸频率减少或消除过度通气的倾向性。重复呼吸疗法:急性发作时采用面罩(或袋囊)重复呼吸疗法,使吸入气体中CO2 提高而减轻症状。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发热时不要穿着太多的衣服,抹干身体的汗水,换去湿的衣服,避免着冷。急性发作时不要强行喂食,避免食物误入气道,加重呼吸困难。痰液堵塞气道可用小吸球吸出口鼻分泌物。配合医生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按时服药,烦躁不安、痰多粘稠可服用猴枣散、珍珠末。
来源资料:《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 第35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