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咀嚼肌痉挛

咀嚼肌痉挛

  • 患病部位:头部,面部
  • 所属科室:中医科,中医内科
  • 细分症状:全身性咀嚼肌痉挛、局部性咀嚼肌痉挛
  • 相关疾病:颅底肿瘤、破伤风、肺炎、肺不张、肺水肿、败血症
  • 相关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舌下神经检查、深反射检查、血常规
  • 相关药品:紫杉醇注射液、顺铂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
  • 相关症状:抽搐、面肌抽搐、张口困难、牙关紧闭、口角肌肉的抽搐

1咀嚼肌痉挛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咀嚼肌痉挛是破伤风梭菌感染发病早期的症状之一,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行了全球免疫计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万破伤风病例,数十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年 第2期

2咀嚼肌痉挛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咀嚼肌痉挛是局部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后,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毒素在局部产生后,通过运动终板吸收,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流到达中枢神经。毒素能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工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遏制性突触末端,阻止释放遏制冲动的传递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从而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常遏制性冲动的传递,导致超反射反应(兴奋性异常增高)和横纹肌痉挛。

  而破伤风可能由局部伤口、其他因素、交感神经遏制等因素引起的。

来源资料:《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 第1期

3咀嚼肌痉挛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破伤风引起的咀嚼肌痉挛潜伏期不定,短的1~2天,长的达2个月,平均7~14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发病早期有发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局部肌肉抽搐,出现张口困难。

  咀嚼肌痉挛的鉴别诊断如下:

  面肌抽搐: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其常见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面肌抽搐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较多。病起时,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抽搐 ,逐渐缓慢地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

  局限性抽风: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风的时尚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来源资料:《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年 第4期

4咀嚼肌痉挛症状检查

  咀嚼肌痉挛病症患者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发生强直收缩,身体呈角弓反张,面部紫钳、呼吸困难,最后可因窒息而死。病死率约50%,新生儿和老年人尤高。

  咀嚼肌痉挛病症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发现,当有肺部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可明显增高,痰培养可发现相应的病原菌,伤口分泌物常常分离到需氧性化脓性细菌,亦可经厌氧培养分离出破伤风杆菌,由于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故作临床诊断时不要求常规作厌氧培养和细菌学证据。

  咀嚼肌痉挛诊断依据:

  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外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3、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一般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来源资料:《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年 第19期

5咀嚼肌痉挛治疗/预防

  咀嚼肌痉挛患者应正确处理伤口,清创并对伤口用双氧水(H2O)冲洗创面以消除厌氧环境;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防止伤口局部细菌的生长繁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中和游离的破伤风外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和对症治疗;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主要对象是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的高危人群。

  而具有明确外伤史及典型临床表现的破伤风患者,一般均能及时诊断。因而,治疗是否适当为直接影响破伤风预后的关键。在破伤风的治疗中,彻底的伤口处理,恰当地控制肌肉痉挛而防止喉痉挛,以及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最为重要。

  咀嚼肌痉挛预防包括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和受伤后的清创处理及围生期保护。

  1、主动免疫:我国早已将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为三联疫苗列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象为3~5月龄幼儿,第1年皮下注射0.25ml,0.5ml和0.5ml共3次,间隔4周,第2年皮下注射0.5ml 1次,并在1岁半至2岁再复种1次,以后每隔2年可加强注射1次1ml,直至入学前以保持抗体水平,对未进行过破伤风主动免疫的军人及易受伤的职业工作者,可采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人群免疫,具有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方法为第1年肌内注射2次,每次0.5ml,间隔4~8周,第2年肌内注射0.5ml,以后每5~10年加强注射1次,即可维持有效抗体水平,在受伤时还可追加注射1次,以达到增强抗体水平,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性强,接种后成功率高,很少有接种后再发病者。

  在破伤风发病较高的地区,提倡孕妇在妊娠后期进行破伤风免疫,方法为每次破伤风类毒素0.5ml肌内注射,共注射3次,间隔1个月,末次注射应在分娩前1个月,这不仅可保持产妇在分娩时有较高抗体水平,而且有足够的抗体传递给婴儿,达到有效的保护预防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广泛在全球推行儿童破伤风免疫计划,希望在2000年全球基本消灭破伤风,可惜这一目标尚远未达到,来自美,英等国的计划免疫监测报告显示,破伤风保护抗体,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成人中仅约60%左右的人具有保护性抗体,因此,如何保护老年人和进一步在发展国内家普及破伤风免疫计划仍是尚待努力的问题。

  2、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未进行破伤风自动免疫的受伤者,采用破伤风抗毒素TAT,1000~2000U,1次注射,注射前需先作皮试,如皮试阳性者则应改为脱敏注射法分次给予,注射后可维持保护期约10天,亦可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500~1000U肌内注射,可维持保护期3~4周,为加强保护效果建议同时开始建立主动免疫,进行被动免疫后,仍可能有部分人发病,但通常潜伏期长,病情亦较轻。

  3、伤口处理:对伤口的及时彻底清创和处理,能有效防止破伤风细菌的感染和繁殖,包括对产妇产程中的严格消毒,均有肯定的预防作用,此外,如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者,应及早选用适当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一般主张在受伤6h内应用较好,疗程3~5天,目的主要是控制需氧化脓菌的感染,进而避免造成厌氧的微环境,达到控制和预防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来源资料:《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 第5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咀嚼肌痉挛症状描述
2咀嚼肌痉挛症状起因
3咀嚼肌痉挛症状诊断/鉴别
4咀嚼肌痉挛症状检查
5咀嚼肌痉挛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