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上出现乳白色的小点或融合成片,颇似奶块,白膜覆盖在口胶粘膜上,不易擦去。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初起时成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快。是新生儿鹅口疮的一种临床表现。新生儿鹅口疮,是口腔粘膜受白色念珠菌(属霉菌)感染所致。粘膜上出现乳白色的小点或融合成片,颇似奶块,白膜覆盖在口胶粘膜上,不易擦去。初起时成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快。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年 第5期
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是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称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以下情况均可引起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来源资料:《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 第3期
根据临床表现对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患者进行诊断。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来源资料:《口腔医学研究》 2006年 第4期
体检是对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进行诊断的最重要的一步。通过体检可验证采集病史时所得到的初步印象。体检时首先要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除检查主诉部位外,应检查全口黏膜有无色、形、质的变化,有无残冠、残根或不良修复体的刺激等因素。某些黏膜病常伴有皮肤的病损,故在体检时亦应检查皮肤有无病损。要注意病损的类型、分布及症状,将有助于诊断。有些黏膜病除伴有皮肤病损外,还可伴有其他部位如眼、外阴、肛周的病损,所以要根据病情做相应部位的检查。必要时请相关科室给于会诊。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2年 第3期
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 第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