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及咽部烧灼感,常泛指除疼痛以外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可由精神因素或器性病变所致,亦或二者兼而有之。所谓癔球症或咽神经官能症者,当属咽异感症的一个类型,以30~40岁女性多见。中国医学称之为“梅核气”。口及咽部烧灼感是指舌口及咽部干燥,灼热,继而疼痛的情况的,这些情况多数是由于物理刺激或者炎症或病毒感染刺激导致的情况的。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 第10期
常因受凉,过度疲劳,烟酒过度等致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而引发口及咽部烧灼感。营养不良,患慢性心、肾、关节疾病,生活及工作环境不佳,经常接触高温、粉尘、有害刺激气体等皆易产生此种症状。百草枯具有多系统毒性,主要损害上皮组织,肺为主要靶器官。经口摄入后大部分经粪便排泄;
小部分经小肠吸收后分布至各器官和组织,其中以肺部的浓度为最高,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毒作用机理不详。有认为体内细胞有复杂的酶和其他防御机制来防护氧化还原反应中产生的"活性氧"的毒性。当存在高浓度百草枯时,细胞的防御机制破坏,"活性氧"的毒性导至细胞死亡及组织损伤。另有认为百草枯分子直接对细胞起毒作用。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4年 第6期
口及咽部烧灼感患者的主要特点是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表现最为突出。大量口服后24小时内可迅速发生肺水肿及出血表现。一般1~3日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部分患者发生迟发性肺纤维化,在发病8~14天后再度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死亡。非大量吸收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有其他脏器损害表现,在1~2日内出现肺部症状,后发生肺纤维化。X线胸片早期可正常,后出现肺炎、肺不张、肺水肿或肺纤维化等影象。肺功能异常可能出现较早。一旦迟发性肺部症状出现,则预后差。
消化系统:口服后有口及咽部烧灼感[1]、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者有消化道灼伤的表现。经一周左右可发生中毒性肝病。
泌尿系统:可出现膀胱炎症状,常在2~6天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他: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肌损害或脑水肿等。
来源资料:《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 第36期
口及咽部烧灼感需要检查口咽及鼻咽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腭弓及悬壅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表面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下颌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进行耳鼻咽喉CT检查时,口及咽部烧灼感患者按要求卸下身上的检查禁忌物品,听医生的要求躺在仪器上,接受检查,得出影像后查找病理特征。软组织炎变与肿瘤密度相似鉴别有一定困难。浸润性病变的增强效应不显著时判断病变的范围及界限有一定困难。牙齿及金属填充物的伪影对小病源的显示干扰甚大。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年 第2期
口及咽部烧灼感患者需要尽快脱去污染的衣物,肥皂清洗和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去除污染。注意避免皮肤的磨损。皮肤被百草枯浓溶液污染后要注意每天护理刺激/损伤病变(因灼热感和化学性烧伤1~3天内可以加重)对有可疑的全身中毒表现者,要测定尿中的百草枯,以排出身体吸收的可能。现没有通过皮肤吸收造成的血浆浓度增高和接触时间关系的资料,但如果接触24小时后尿中百草枯仍为阴性,则全身中毒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尿测定为阳性或有任何全身中毒的表现,则要测定血中百草枯的量,并紧急处理。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年 第9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