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证名。口吐酸水之症,表现为不咽下而吐出者。参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吞酸等症状。多由肝火内郁,胃气不和而发;亦可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成。吐酸多见于慢性肥厚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胃酸分泌过多症等疾患。
吐酸时作时止,胸脘胀闷,嗳气臭腐,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多弦滑。治宜温中散寒,和胃制酸,温养脾胃。可加白螺丝壳、瓦楞子等以抑酸和胃。
吐酸时作,嗳臭腐气,胃脘饱闷,大便臭秽,口干口渴,或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质红,苔黄厚,脉多弦数。治宜泄肝和胃,苦辛通降。应饮食有节,不过食寒凉生冷、酸辣煎炸,以保护脾胃;要注意情志调达,解除七情致病的因素。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吐酸
吐酸的起因之中医:
1、因宿食所致者,兼见气闷饱胀,嗳气腐臭等证。
2、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证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
3、因脾胃虚寒所致者,证见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苔白,脉弦细。
吐酸的起因之西医:
1、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引起的。
2、是由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引起的了吐酸,首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大多数为持续性上腹部灼痛,餐后疼痛加重,少数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有胸骨后痛,或是胃部胀满不消化感觉等。
3、是胃酸过多在胃内发生腐蚀作用,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的现象,甚至造成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后果,是不可忽略的。
4、胃液分泌有一定的量,如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
5、是迷走神经发生障碍的缘故,或是血液中氯的新陈代谢失常而起。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吐酸
吐酸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酸水由胃中上泛,或随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等症状为特征。 常与胃痛、暖气等兼见。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吐酸的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这是发病机理的重点。其中有偏寒、偏热之差异。属于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而致;属于寒者,可由寒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寒而成;饮食停滞之泛酸噫腐者,是由食伤脾胃之故。临床首当辨寒热,治疗宜泄肝清火或温养脾胃,并可适当加入海螵蛸、煅瓦楞子等制酸药。
吐酸应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相鉴别诊断: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下食管扩约肌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药科技》 2004年 第5期
吐酸的实验室检查:
1、基础胃液分泌量:基础胃酸分泌量指在无食物、药物刺激状况下,连续1h的胃酸分泌量。升高见于十二指肠溃疡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卓-艾综合征),门腔静脉吻合术,小肠切除术,类癌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幽门梗阻,少数胰腺疾病。
2、血常规: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来源资料:《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2年 第5期
吐酸的治疗
1、据本草载红茶"能开胃健脾消食",有调和及收敛酸分泌过多的作用,绿茶对轻微泛酸者很适用。
2、牛奶为本症最适宜的食品,兼吃米粥和麦粥更佳,确能达到制酸的效果。
3、用旱三七五分,研末,瘦猪肉四两,切成片置碗内,将旱三七放肉上,加半碗清水,入锅蒸熟,汤肉一起吃完,隔日吃一次,病轻者三五次即可治好,重者十余次定能痊愈。此方又可治胃酸过少、胃下垂和消化不良、胃神经痛等致病,均有奇效,但是妇女怀孕或是来经期间不可服用。
吐酸的预防
1、季节变化时注意胃区保暖,避免受凉。
2、由于吐酸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30°。
3、餐后宜取直立位或0.5~1.5小时后进行散步,运动时间30~40分钟, 以身体发热、微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4、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少于3小时;腹部按摩,仰卧位双腿屈曲,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左右。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catxuzrwzi66r6ruaixx6s6c_1.html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