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苔,阴虚,饮证多见少苔、无苔,气虚、阳虚也可见少苔、无苔。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阴虚,饮证多见少苔、无苔,气虚、阳虚也可见少苔、无苔。可出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等症。
舌面体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者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而可见舌质。这称为剥(落)苔,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者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现象。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年 第4期
舌红无苔在临床上多见。多因胃阴不足而致。《内经》说:“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阴虚集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阴虚阴液不能制约和含敛阳气,阳气相对偏亢而成虚火,上炎于舌故见舌红,津亡不能上溯于舌面而长养舌苔,故少舌、无苔,或有裂纹。阴液不足与肺脾胃肝肾诸脏有密切关系,四脏功能失调,就会影响水液代谢,出现舌红少苔、无苔之变异,其根本在于阴虚,或阴虚夹湿及阴虚有热。
在幼儿中,“地图舌”并不少见,6个月至3岁的小儿约占5%;3~7岁为1.8%;7岁以上仅为0.5%;10岁以后便很少见了。引起地图舌的原因,目前医学界还不十分清楚。
调查表明,无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或同胞中有地图舌病史者,患病率分别为6.8%和10.5%;而亲属中无此病者,患病率仅为1.14%,两组之间差别非常明显。此外,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如患有哮喘、湿疹,地图舌的患病率可高达66%,而且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表示过敏的重要指标之一)明显增高;而同年龄无过敏体质的小儿,地图舌的患病率仅为3.2%,可见,两组间的差别也很大。
来源资料:《陕西中医》 2004年 第1期 作者:张武梅 张青霞
无苔应与以下疾病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地图舌
病因不明,可能与胃肠道慢性疾患、贫血、肠寄生虫、B族维生素缺乏、精神障碍、病灶感染等有关。某些病人有明显的家族史。
沟纹舌
病因不明,可能与先天性舌的发育畸形有关,此外,维生素缺乏,地理条件等亦受到关注。近年认为本病可能是银屑病的早期表现。某些病人有明显的家族史,故被认为可能与遗传有关。
毛舌
常因为口腔环境改变,如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含漱剂的应用、过量吸烟等影响了蛋白酶的功能而致丝状乳头上的角化上皮细胞延缓脱落所致。
正中菱形舌
过去认为是舌体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使奇结节不能被两侧的舌隆突联合过程中充分复盖,而在盲孔前方暴露出来而形成的菱形区。后来发现该区内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组织病理表现与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非常相似,故认为该部位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所造成的。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舌病
中医为了深入观察舌象,将五脏分配于舌体各部。舌诊是中医诊断无苔的重要内容,对舌质舌苔望诊的深度和广度,是目前西医有关舌诊认识所不及的。中医通过舌诊可了解人体脏腑的虚实,辨别病邪的深浅,病情的寒热,判断病势的轻重变化。舌诊分看舌苔和舌质两大部份:
1.望舌苔:舌苔指的是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薄垢,可借以辨识胃气(消化功能)的强弱,反映病邪的深浅和性质,以及肠胃(消化系统)的病变等。舌苔的形成,正常时由胃气所生,故健康人的舌苔多薄白津润;病态时的舌苔,主要由于病邪的影响所致。看舌苔着重观察苔质和苔色。
2.苔质:包括苔之有无、厚薄、干滑、腻粘等方面。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0/15/65/14.htm
无苔的中医治疗方法:
无苔治当养阴益胃,方选益胃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麦冬、玉竹、北沙参、生地、石斛、百合、炒白芍、佛手、绿萼梅、炙甘草。如气阴两虚,疲劳乏力,加太子参、山药益气养阴,肝阴不足,脘痛连胁,加枸杞子、川楝子柔肝和络,不思纳谷,食后脘胀,加炙鸡金、炒谷芽;乌梅运脾开胃,阴虚络滞,脘痛如刺,加桃仁、当归活络止痛。
无苔的预防方法:
1.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晚上睡前刷牙或漱口。
2.选择适当的食物,同时注意不要给孩子吃辛辣刺激、不好消化的食物,少吃零食,不吃膨化食品、冷饮等;
3.饮食不能过饱,但不必忌口。
4.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引起无苔。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Info/News/740/74092.htm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