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端出火在中医学中指引起鼻子发炎、红肿等症状,即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患者常是因肺阴虚阳亢,而鼻通肺,火从鼻出。一般常见的成人鼻出血,大都是因“上火”而引起,但也有因感情变化、气候变化等环境变化和营养状态变化而出血,这种情形常见于一般年轻男女。但是女性在月经时期或妊娠之时,也有可能突然出血。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鼻端出火
鼻端出火的症状起因:
1、遗传因素
有变态反应家族史者易患此病。患者家庭多有哮喘、荨麻疹或药物过敏史。以往称此患者为特应性个体,其体内产生IgE抗体的能力高于正常人。但近年有作者发现,孪生与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2、鼻粘膜易感性
易感性的产生源于抗原物质的经常刺激,但其易感程度则视鼻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现已证实,变应性鼻为炎患者鼻粘膜中上述细胞数量不仅高于正常人,且有较强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
3、抗原物质
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该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粘膜便与相应的IgE结合而引起变态反应。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鼻端出火
鼻端出火的诊断鉴别:
1、鼻粘膜干燥发痒:鼻粘膜干燥发痒,毛细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这是干燥性鼻炎的症状。干燥性鼻炎(chronicrhinitissicca)一般认为长期受外界的物理或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致,如长期粉尘的机械性刺激,空气过热、过干的影响等。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慢性鼻炎。表现为鼻腔黏膜干燥不适、分泌物少、患者一般不流鼻涕。由于鼻内于燥有痒感,患者常为此挖鼻,引起鼻腔出血。
2、红鼻头:鼻子是人在呼吸运动中的主要外部器官。它能湿润和净化人们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是许多疾病的第一道防御屏障。许多疾病的发生,也能从鼻上反映出来。正常鼻色为鼻头明,山根亮,鼻色明润,鼻黏膜淡红泽润。鼻子异常红色也是一种病态,预示潜在的疾病。
3、带血粘脓鼻涕:有时候擤鼻涕时,可见粘稠脓鼻涕且带血丝。鼻涕带血的原因很多且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诊断。
4、鼻炎(Rhinitis)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
来源资料:《临床儿科杂志》 2007年 第1期
鼻端出火的检查方法:
鼻炎(Rhinitis)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鼻端出火、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
1、鼻内镜检查:鼻腔内可见脓液,鼻腔粘膜充血水肿。
2、X线:胸片对肺、胸膜结核诊断意义较大,应注意类型、病变性质、范围及特点(如上部多见,两侧性,病变多样性及长期不吸收),注意与呼吸系统其他疾病鉴别。X线定期随访观察更为重要。X线检查,如胃肠钡餐检查,骨、关节摄片,头部、胸部CT片等,也应酌情进行。
3、体位引流:如疑为鼻窦炎引起的鼻窦压痛,鼻道未查见脓液,可行体位引流试验,以助诊断。
4、鼻子CT:可见鼻腔内液平面或软组织密度影。CT由于其分辨率高,观察病变较为细致和全面,是目前诊断鼻端出火的较好指标。
5、血沉:可帮助判定病变活动性。
来源资料:《河南中医》 1996年 第3期
鼻端出火的治疗:
鼻炎比较难治疗,一般是对症治疗。治疗鼻部疾病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法是生理盐水洗鼻法。通过定时,如早晚,冲洗鼻腔,帮助鼻纤毛清理有害物质,从而使鼻腔细菌数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或降低细菌数量避免恶性循环并逐步消除炎症。
鼻端出火的预防:
1、注意工作、生活环境的空气清净,避免接触灰尘及化学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
2、加强营养,增强正气。
3、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可使血液循环改善,鼻甲内的血流不致阻滞。经常运动,
4、改掉挖鼻的不良习惯。
5、及时矫正一切鼻腔的畸形。如 鼻中隔偏曲 等。
6、治疗病灶,彻底治疗 扁桃体炎 、 鼻窦炎 等慢性疾病。
7、慎用鼻粘膜收缩剂,尤其不要长期不间断使用。(滴鼻净、麻黄素、必通、呋麻滴鼻液等)。
8、减少冷空气对鼻粘膜的刺激,适当时候注意戴上口罩。 洗澡后应尽量擦干头发再进行睡眠,避免感冒。
9、注意保暖,气候转变极易感冒引发鼻炎。季节转换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适当添衣。
10、盐水洗鼻,可以有效预防鼻炎。
来源资料:《陕西中医》 1996年 第1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