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强直指的是因为某些疾病,特别是损伤了中枢神经系统后所产生的一种面肌张力增高显得表情呆板呈面具状脸,表面看面肌发现很直硬而不能动弹。面肌强直是面肌痉挛是症状表现,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目前其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面肌强直多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的损伤多导致相应的神经或者大脑区域受到损害而导致的一种病理性变化。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江苏医药》2013年第12期
面肌强直容易与面肌萎缩、面肌无力及面肌抽搐的症状相混淆,所以在诊断时要格外注意鉴别。面肌强直是因为损伤了中枢神经系统后所产生的一种面肌张力增高,显得表情呆板呈面具状脸,表面看面肌发现很直硬而不能动弹。
面肌萎缩:面部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神经肌肉疾肥大。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面肌无力:面神经由支配面部表现肌的运动纤维和中间神经两部分组成。中间神经由感觉和副交感纤维组成。面部经损伤的部位可在脑干内、颅底、面神经管及其远端。因展神经核及脑桥侧视中枢与面神经核相邻。故涉及面神经的脑干病变常伴有眼外展或侧视麻痹组成的交叉性瘫痪。面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面神经周围性瘫痪或面肌痉挛。
面肌抽搐: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其常见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面肌抽搐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较多。病起时,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抽搐,逐渐缓慢地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第14期
检查面肌强直时,应仔细询问相关病史,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密切对患者进行检查,清楚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器械检查,适当进行实验室检查(注意特别针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相关检查)。综合考虑各种检查结果,然后结合各种器官损伤的临床症状,最终得出相应诊断。
面肌强直的器械检查包括:
1、血清CK和LDH等: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2、肌电图:典型的肌强直放电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受累肌肉出现连续高频强直波逐渐衰减,肌电图扬声器发出一种类似轰炸机俯冲样声音。
3、肌肉活组织检查:典型者可见Ⅱ型肌纤维肥大,Ⅰ型肌纤维萎缩,伴大量核内移,可见肌浆块和环状肌纤维,以及肌纤维的坏死和再生。
4、基因检测:患者染色体19q13、3的肌强直蛋白激酶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的CTG重复顺序异常扩增超过40次重复(正常人为5~40),即可确诊。
5、颅脑MRI:DM1患者脑部MRI研究发现脑体积减少,脑室扩大,局灶性白质受损,皮质萎缩。与正常人相比DM1患者的胼胝体和垂体更小,而顶叶皮质体积减少不明显。15名DM1患者进行运动测试,右手拇指按顺序重复触摸其余四指,同时使用fMRI研究患者的大脑活动。发现与正常人相比DM1患者的双侧感觉运动区顶下小叶、基底神经节、丘脑和同侧运动前区、补充运动区活动增强。
来源资料:《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年第1期
目前尚没有针对面肌强直的病因治疗,针对面肌强直的治疗多是以缓解症状为主,其中针灸效果较好。如果是神经性肌强直,卡马西平有效。卡马西平但也有文献报告,服用卡马西平(酰胺咪嗪)或苯妥英(苯妥英钠)多能控制症状但须较长时间服用以免症状反复。卡马西平(酰胺咪嗪)300~600mg/d分3次口服。苯妥英(苯妥英钠)300~400mg/d分3~4次口服。
面肌强直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大脑,不要让大脑轻易受到强烈的撞击。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娱乐,使大脑皮层兴奋部位轮流得到休息,防止过度兴奋而加重神经系统负担。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均衡。水果和蔬菜中富含抗氧化物质,包括维生素及一些称为胡萝卜素和多酚的化合物,它们能够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损害所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来源资料:《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第9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