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 患病部位:头部,眼
  • 所属科室:五官科,眼科
  • 细分症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 相关疾病:葡萄膜炎、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的继发性青光眼、眼内转移性肿瘤
  • 相关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CT检查、裂隙灯检查、接触镜检查
  • 相关药品: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ATP、辅酶A、肌甙
  • 相关症状:近视散光、视力障碍、恶心、虹视、雾视

1视网膜脱离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较严重的,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是眼内一层半透明的膜,是感受外界光信息的重要组织,位于眼球内的底部,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共分为十层,其中神经上皮层就有九层,是眼睛的感光层,在神经上皮层外为色素上皮层,两层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间隙。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视网膜脱离后得不到脉络膜的血液供应,色素上皮易游离、萎缩,如不及时重定复原,视力将不易恢复。视网膜脱离多见于40-70岁的人,多数有高度近视。近几年,年轻人患视网膜脱离呈上升趋势。

来源资料:《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年 第6期

2视网膜脱离症状起因

  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主要是视网膜变性,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视网膜的周边部和黄斑部血液供应较少,相对容易产生视网膜变性。下列视网膜变性是诱发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

  (1)格子样变性: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网膜裂孔者占孔源性脱离眼的40%,约7%的正常眼存在格子样变性。多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或条状,长轴与锯齿缘平行,病灶内视网膜变薄,有许多白色线条,交错排列成网格状。这些线条实际上是已经闭塞或带有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内有时可见色素团,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2)囊样变性:好发于黄斑部及颞下锯齿缘附近。边缘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暗红色。周边部病灶呈网状,为成簇而略显高起的小红点。黄斑囊样变性呈蜂窝状。

  (3)霜样变性:大多发生于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网膜表面可见到一些有细小白色或黄色颗粒覆盖的区域,厚薄不均,如同覆盖了一片白霜。此类变性可单独出现,也可和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同时出现。在赤道部融合成带状的称蜗牛迹样变性。

  (4)铺路石样变性:好发于下方周边网膜。表现为有色素边缘的、淡黄色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多发性萎缩病灶,大大小小病灶列成一片呈铺路石样。病灶中央部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露出脉络膜大血管或白色巩膜。

  (5)视网膜加压发白与不加压发白:将巩膜压陷后,眼底的隆起部变为不透明的灰白色,称为加压发白。病情进一步发展时,不加压也呈灰白色,称为不加压发白,其后缘有时形成一清晰的嵴,多见于上方周边网膜,被认为是玻璃体牵引的一个指征。

  (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皱襞自锯齿缘的齿缘间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过度生长视网膜组织的折叠,皱襞后端受玻璃体牵引易发生裂孔。

来源资料:《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5年 第2期

3视网膜脱离症状诊断/鉴别

  在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中要除了常规的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检查诊断外,还应加强不同类型视网膜脱离的鉴别诊断,同时更要加强本症与其他眼病的鉴别诊断。

  视网膜脱离的鉴别诊断:

  1、区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关键是详细检查眼底,寻找可能存在或者被掩盖的视网膜裂孔,疑难患者需要多次寻找裂孔。裂孔多位于赤道部附近,颞上最常见,其次是颞下。鼻侧最少见。锯齿缘部的裂孔。多在颞下或下方。裂孔常位于视网膜脱离最高处或者脱离的周边部。裂孔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马蹄状或者不规则形状,有盖或者没有,其前瓣多有玻璃体粘附和牵拉。裂孔也可发生于黄斑区,是视网膜脱离的类型之一。

  2、葡萄膜渗漏(ureal effusion):即脉络渗漏(choroidal effusion)。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形隆起,易于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无裂孔。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视网膜脱离侵入共同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应散瞳检查周边部。

  4、视网膜劈裂症:变性性视网膜劈裂症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事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多发现于学龄儿童。有家族史,视网膜血管常伴有白鞘。病变位于眼底下方或颞下方,双眼对称。如内壁破裂而成大裂孔,与锯齿缘截离相似。但其前缘不到锯缘。

来源资料:《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年 第6期

4视网膜脱离症状检查

  视网膜脱离的检查项目有裂隙灯检查、接触镜检查。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检查所见眼球前节一般正常,前房可以略深,脱离日久者,引起葡萄膜轻微的炎症反应,房水Tyndall现象弱阳性,角膜后有棕色点状沉着物。

  玻璃体混浊和液化,在原发性脱离眼必然存在,此种改变在裂隙类显微镜光切面下更为清楚,液化腔呈无结构的光学空间,液体腔与腔之间,有玻璃体支架组织脱水萎缩而形成丝绢样混浊,有时液体腔内及丝绢样混浊昨有棕色或灰白色的混浊小点,液化腔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液化的玻璃体穿过外界面进入视网膜前与玻璃体外界面之间,成为玻璃体脱离。

  因位置不同有前,上,侧,后脱离数种,其中上脱离,后脱离与视网膜脱离的关系最为密切,玻璃体脱离时,常有玻璃体与视网膜面不等程度病理性粘连,称为不完全脱离,粘连处往往因牵引而导致视网膜裂孔,裂隙灯光切面检查,玻璃体脱离处界面呈不均匀的纱幕样混浊,后脱离时,在脱离的玻璃体后界面,可见一灰白色环形玻璃体后界面裂孔,此环形混浊为玻璃体与视盘周缘粘连处撕裂脱离而成,历时较久呈半月形或不规则形,亦可聚缩成一个不透明团块。

来源资料:《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年 第6期

5视网膜脱离治疗/预防

  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方法有多种,要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较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射光凝法、冷冻疗法、手术疗法等,寻找裂孔和手术封闭裂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裂孔呈红色,周围视网膜呈灰白色,多见于颞上,其次是颞下,鼻侧最少见。锯齿缘部的裂孔,多在颞下或下方,裂孔也可发生于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及数目不等。可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也有条纹状、锯齿缘离断和形状不规则的。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

  射光凝法:当新而小的视网膜破损发生,而尚未有视网膜剥离时,破损处通常以雷射光线来修补。雷射光线烧补裂痕的边沿。这些疤痕封住了裂痕边缘及阻止了液体流经和聚集于视网膜。

  冷冻疗法:冷冻视网膜破损处,会刺激疤痕的形成及封住破损处之边缘,其反应和眼部雷射手术类似。冷冻术也可在门诊施行,但需要做眼部的局部麻醉。

  手术疗法:只要有液体聚集于视网膜使的视网膜与眼部内壁分离,就必须做较复杂得手术。手术的变化必须依视网膜范围而定,而这些程序都是来压迫眼壁和视网膜破洞相接触,直到周围产生疤痕而封住了破损。有时液体必须从视网膜下面排出,使它再贴回到眼壁。通常以矽化物的小条或具有压缩性的小垫子覆于外眼部,轻轻推动壁抵住视网膜。这些手术、冷冻术、雷射,或透热法,都是用来修补视网膜的破损。

  复杂的视网膜剥离发生时,可能需要做玻璃体切除术。这手术是切除和视网膜连接的部分玻璃体。在某些病例,当分离的视网膜本身重的皱缩时,可能须要用空气或某种气体暂时取代玻璃体且将之贴紧眼壁。最后,血液渗出液会逐渐充满玻璃体原来的空间。

  视网膜剥离的病人中,约90%可经由现代手术儿得治愈。但有时却需要量次以上的手术方能奏效。如果视网膜成功地附着回去,眼睛会保留些视力,眼盲便不会发生了。成功的手术要使视力在六个月后恢复,但也必需视许多因素而定。一般说来,视网膜剥离经过一段时间后,或是视网膜的表面有组织的生长,要使视力再恢复是较困难。视网膜剥离的治疗中,约有百分的病人可狨得良好的视力。其余的可达到能阅读或行动的视力。但是,由于玻璃体继续的收缩及视网膜上组织的生长,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视网膜不能再附着回去。如果视网膜不能再附着,眼睛就会继续的丧失视力,而最后可能会眼盲。

  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方法:

  对于视网膜脱离的预防要针对病因预防,引起视网膜脱离高危因素有高度近视、眼外伤、老龄、合并其他眼底病病变等。此类患者应及时检查治疗,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囊状变形和牵拉,发现裂孔者及时激光治疗。对高位严重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早一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预防视网膜脱离症状的发生。

来源资料:《中华眼科杂志》 1997年 第1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视网膜脱离症状描述
2视网膜脱离症状起因
3视网膜脱离症状诊断/鉴别
4视网膜脱离症状检查
5视网膜脱离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