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9周时阴茎头已发育并完全裸露,而包皮迟至12周时才形成并逐渐向阴茎头远端方向生长,至14周时才覆盖整个阴茎头并与阴茎头粘连。这种生理性粘连一直持续至出生时,伴或不伴有包皮口狭窄,随着阴茎发育多在17岁前自然消失,如不消失,就变为病理性。因炎症等因素成人原本已翻动自如的包皮可以再次发生包皮口狭窄及包皮粘连,此属于病理性。现代男科学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重视包皮粘连及包皮口狭窄的诊断及处理,阴茎的结构及功能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参考:《中国性科学》2010年 第9期
小儿包皮粘连的原因:
小儿在出生的第一年,男婴的包皮通常难以从龟头的上方退回。大多数的男孩在2岁时,包皮就可以退回,然而也有一些男孩得等到4岁,包皮才会退回到龟头之后。在4岁之后,如果包皮尚难以退回到龟头之后,就属异常了,可能会出现包皮粘连的现象。
包皮粘连可能只是因为出生时连接包皮和龟头的组织束仍然残存所致,包皮粘连也可能是因为包皮开口过小造成的包茎所引起。包茎可能是先天性的,然而有时也可能是因为复发性的龟头炎,或试图强力拉回包皮所造成的结疤所致。有包皮粘连的男孩较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假如出现包皮粘连,那么狭窄的包皮开口将会造成孩子小便时,包皮会胀大,尿流细。
参考资料:http://www.100md.com/html/200806/1865/0462.htm
一、包皮过长:包皮完全复盖阴茎头,但能自由向上翻转称为包皮过长。若能经常清洗,保持包皮腔清洁,可不处理。若有反复感染,可行包皮环切术。
二、包茎:包皮完全复盖阴茎头而且不能上翻至阴茎冠状沟称为包茎。可分为:
1、生理性包茎:新生儿包皮内面和龟头表面有轻度粘连,阻碍包皮翻转至冠状沟,这种包茎称为生理性包茎。生后2~3年内随着上皮粘连被吸收而自然消失。
2、真性包茎:指三岁以后包皮仍不能翻转至冠状沟者。有时包皮口小如针尖,妨碍阴茎发育,排尿时尿液在包皮内积聚,使包皮膨大如球。这种包茎需在9岁以前作包皮环切术,否则容易引起包皮龟头炎、尿道外口狭窄。包皮垢积聚可形成包皮垢结石,长期刺激可诱发癌变。长期排尿困难可影响肾功。小儿病人可引起尿频和夜间尿床。
3、继发性包茎:包皮过长者由于创伤,感染引起包皮口疤痕形成,造成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上翻。这种包茎称为继发性包茎,需作包皮环切术。
三、嵌屯包茎:包皮口稍紧,用力可将包皮翻转至冠状沟,如未立即使之复位,包皮口卡于冠状沟处,使静脉回流受阻,远端的龟头和包皮水肿,称为嵌屯包茎。病人有剧痛、甚至有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包皮、龟头坏死。早期可用手法复位,水肿较重时可针刺放液后复位。不能复位时,可先作狭窄环背切开,使包皮复位。伤口愈合后再作包皮环切术。如有可能也可同时作包皮环切术。
有包皮过长或包茎的人,容易引起包皮或龟头发炎,发生包皮龟头炎。但心须注意排除阴茎癌、糖尿病等疾病。
参考资料:《泌尿外科学》第七章 包皮及阴囊内常见病 《第一节 包皮疾病》
检查包皮粘连的方法包括:
方法一、应用念珠菌抗体检查,用免疫双扩法或胶乳凝法可检出白色念珠菌抗体。
方法二、利用染色检查疾病,也可用革兰染色法,刚果红染色或PAS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其阳性率均比直接镜检法高。革兰染色,孢子和假菌丝染成兰色,刚果红和PAS染色,孢子和假菌丝则染成红色。
方法三、疾病可以通过直接镜检,刮取阴茎龟头、冠状沟或包皮处皮损表面鳞屑作为待检标本。将待检标本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镜下可见成群的卵园形孢子和假菌丝,若是找到较多的假菌丝时,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阶段。
方法四、通过分离培养观察,涂片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进行念珠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受检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一般情况下多采用试管法培养。接种时将试管培养基斜而割破少许,每管接种2到3处,每份标本接种2管。将培养基放入37℃温箱内孵育24至48小时后观察,可见大量乳白色菌落生长,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落涂片,直接镜检或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芽孢子,可初步诊断为念珠菌感染。
参考资料:http://www.aikang.com/jb7075/zdjb/53160.html
小儿包皮粘连若无粘连可用手法治疗,消毒后用2%的地卡因麻醉,将包皮口扩张至能上翻包皮为上。可用注射充气法、也可用扩张管(输尿管导管)将包皮口扩大,如有粘连可同时分离,如粘连重者用球头探针分离,至包皮完全翻转,暴露龟头及系带,剥取包皮垢或结石,然后以生理盐水冲洗,1‰洗必泰消毒,包皮腔涂润滑止痛膏以防再度粘连,将包皮复位。
经常上翻包皮及清洗包皮,即可解除包茎带来的困扰。分离后数日内可有包皮水肿,用温盐水泡洗即可消失。若再粘连可再采用同法略作处理。这种非手术治疗不出血、无感染、不需拆线,所以患儿和家属均易于接受。
男性预防包皮粘连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做到早防、早治,不留后患。
参考资料:http://www.100md.com/html/200806/1865/0762.htm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