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酸痛以腰部、背部、肩部、腿部的放射性疼痛、酸痛、挤压痛、咳嗽痛、牵拉痛等为主,有时伴有腰骶和
骶髂部的疼痛、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损害健康,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背部酸痛
大部分的背部酸痛是由于肌肉挛缩,外伤或脊柱变形造成的,但每10名患者中大约有1人是因为系统性疾病所导致的。许多患者需从年龄、性别、身体和社会心理等个体因素去了解与背部酸痛的关系。
(1)年龄与性别:背部酸痛多发于中老年,绝大多数发病年龄在40到70岁,症状持续时间与年龄增长成正比。性别对腰背痛的意义不太重要。
(2)身体姿态:临床上常把脊柱侧弯、驼背、腰椎前凸增加以及双下肢长度不等姿态因素列为病因,但仍缺乏足够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一些调查指出,脊柱侧凸Cobb 角大于80°或侧凸位于腰段,易产生背部酸痛。
(3)肌肉因素:背部和腹部肌肉力量薄弱与背部酸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脊柱稳定由内外因素决定,内源性稳定由韧带和椎间盘提供,而外源性稳定由背部和腹部肌肉提供。以往对腹肌重视不够,现在认为腹肌不仅控制和调节脊柱运动,而且在增加腹压方面起主要作用。较强的腹压可使腰部躯干成一圆柱体。腹部的支撑作用可减少腰骶段脊柱的载荷,因此如果腹部肌肉力量薄弱,相对增加了脊柱的载荷,加之背部肌肉薄弱,因而易于劳损和导致背部酸痛。
(4)腰椎活动度:大多数背部酸痛病人的腰椎活动度明显减少,目前缺乏足够的文献说明腰椎活动度与腰痛的关系。
(5)腰痛史:以前患过背部酸痛的人,再次发生背部酸痛的可能性比较大。
(6)疾病因素: Gyntellberg 报道,患慢性支气管炎和动脉硬化心绞痛和常有头痛的人,背部酸痛发病率高。Frymoger 报道认为慢性咳嗽的人背部酸痛发病多。因为咳嗽时可以增加腰椎间盘压力。
(7)社会心理因素:国外流行病学调查不仅涉及职业因素,还调查其社会心理因素。不少调查报告认为吸烟、吸毒和酗酒的人腰背痛患者多。焦虑、紧张、对工作不满意、情绪低落、分居和离婚的人,背部酸痛患病率亦高。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背部酸痛
背部酸痛的鉴别诊断:
1、背部有隐约麻痛不适:背部有隐约麻痛不适考虑是由神经痛引起。疼痛是神经科常见症状之一,此种疼痛是指 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称为自发痛。自发痛的种类很多,按病变的部位可分为周围神经性痛和中枢神经性痛。
2、背部痉挛:背部痉挛属于身体肌肉组织痉挛的一种,发病部位是在后背上。
诊断以患者的自觉症状为主,辅以影像学检查。
临床中明确诊断每种疾病引起背部酸痛的同时需要鉴别诊断。
1.与骨痹鉴别 骨痹多为冬季感受风寒湿邪深入侵伤筋骨而发病,临床以肢体关节疼痛,肢体羸瘦,恶寒怕冷,活动受限,骨重不举,腰膝酸软为特征的一类痹病,多由肾阳不足,感受风寒湿邪为病,易与腰痹混淆,但骨痹其病位在骨,发于四肢诸关节为主,伴有腰酸软之症状与腰痹不同。
2.与肾痹鉴别 肾痹为骨痹不已,加之肾气亏虚复感外邪,内舍于肾所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四肢拘挛,骨重不举,腰背酸痛。偻曲不伸,步履艰难,甚则也可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该病之病位在肾在骨,与腰痹症状、病位均有相同之处。但肾痹是由骨痹发展而来。并伴有骨痹的临床症状,起病多由四肢关节开始,与腰痹之初起即以腰部疼痛为主明显不同,其病史及初发症状为其鉴别要点。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地址:http://www.wiki8.com/manxingyaobeitong_39057/
实验室检查:一般多无异常。临床检查,血沉、血尿常规、免疫球蛋白、γ球蛋白、抗“O”、HLA-B27、类风湿因子、酸碱性磷酸酶。对于正确诊断,病情判断以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血沉 结核病、风湿病活动期及恶性肿瘤引起的背部酸痛血沉加快。临床上部分年轻患者可见有血沉加快。
2.血、尿常规 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可致贫血、感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及白血病可见白细胞增高,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增高。血尿中本-周蛋白增加多见于骨髓瘤,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质和管型,可考虑泌尿系统病变引起的腰背痛,尿糖阳性可考虑糖尿病。
3.RF、抗“O”、HLA-B27 RF 阳性多考虑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可能,抗“O”增高表示有风湿热活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HLA-B27 阳性率高达90%以上。
4.免疫球蛋白 LgG 增高多见于感染、肝病、骨髓瘤、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腰背痛。LgA 增高多见于肝病、骨髓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酸性磷酸酶与碱性磷酸酶 前列腺癌转移时酸性磷酸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反映骨重建活动增加,在骨转移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纤维骨炎等疾病中多增高。
影像检查:
1.X 射线检查 X 射线是检查腰背痛的重要手段,常先照正侧位片,必要时可加照斜位和功能位。它能显示腰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的排列、骨质的改变,对腰椎骨折、结核、肿瘤及畸形均有良好的显示。
2.CT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结核的破坏范围、脊柱肿瘤、硬脊膜外血肿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提供了良好的资料。
3.椎管造影 椎管造影有助于对涉及椎管内的各种损伤或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由于现用造影剂Omnipaque 及Isovist 为非离子碘造影剂,其副作用甚微,具有卓越的神经和局部耐受性。
4.MRI 是利用磁共振的原理来测定各组织中运动质子密度差加以判断,对软组织尤其是脊髓脑组织、肾脏皮质及髓质具有高分辨力,图像十分清晰,但对骨组织则不如CT 清晰。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地址:http://www.wiki8.com/manxingyaobeitong_39057/
治疗
(1)休息或活动:首先决定患者是否需要休息,需要绝对休息者是急性椎间盘脱出、挤压性骨折或急性Pott 病
;需要部分时间休息和锻炼者是骨质疏松症和骨软化症;尽可能少休息者是强直性脊柱炎。
(2)锻炼:在剧烈的腰痛急性期过后,不论何种病因,患者都需要休息,需要有一个恢复期和锻炼以恢复功能
,要尽可能多从事运动。
(3)物理疗法:间动电超声混合疗法,超声疗法,穴位磁珠贴敷疗法。
(4)注意身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很多肥胖者都会发生腰痛,在控制饮食使体重减轻后便见改善。要注意贫血
和抑郁等因素的存在。
(5)特效治疗可对适应疾病使用:像感染性疾病的结核病、布鲁菌病、脓毒症或梅毒(作为腰痛的病因,现在已
极为少见)或肿瘤病的Hodgkin 病、骨髓瘤、原发性或继发性脊柱恶性病。
(6)简单止痛药或抗炎药:根据腰痛性质适时选择应用。
(7)对疼痛剧烈预后恶劣者:给予麻醉性止痛药。
(8)对于适当选择病例:给予影响精神方面的药物或精神疗法。让医生、护士、理疗专家和周围的人都给所有
慢性腰痛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
(9)选择适当外科手术:例如切除压迫神经组织的脱出椎间盘、脊椎融合术、切除恶性或良性肿瘤。
(10)有一些病例可适用射线疗法或细胞毒素疗法。
(11)对腰椎神经根非感染性炎症:可作硬膜外皮质激素注射。
预防:
1.健康检查 对于反复出现背部酸痛的患者定时进行检查。对于已从事剧烈腰部运动工作的,应注意有无发生椎
弓根骨折等,这在运动员和杂技演员较多,如有这种腰椎结构上的缺陷应该加强背部保护,防止反复损伤。
2.改正不良的劳动姿势 某些劳动工作需长时期弯腰用力,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一般站立时压力增大1 倍以上
。长期从事坐位工作者较站立工作者腰背痛发病率高,但与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无肯定关系。因此做工间操很有意义
。
3.加强肌肉的锻炼 强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的损伤,腹肌和肋间肌的锻炼,可增加腹内压和胸膜
腔内压,这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
4.家庭生活中的预防 家务工作时如熨衣服台面高度要适宜,避免过于弯腰取物时应避免弯着扭腰。将婴儿放入
婴儿车或床上,应取下蹲位平放.如此等等均是防止腰部负荷过重和减轻其负荷的办法。
5.家庭教育 目的是树立病人治疗的信心,避免错误治疗。减少个人和社会的损耗。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地址:http://www.wiki8.com/manxingyaobeitong_39057/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