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1、胸骨后烧灼感,多于进食后出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2、胸痛,特别是弯腰或俯卧位时。
3、咽部烧灼感——或咽后部涌出发热、发酸或带咸味的液体。
4、暖气。
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
1、明显的烧心感并伴有下列症状:吞咽困难、呼吸短促、出汗、头晕、呕吐、腹泻、剧烈腹痛、发热及排黑便或带有血迹的大便。此时,可能发生了绞窄性裂孔疝、胰腺疾病、胃炎、胃溃疡或肿瘤,也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应立即请求急救。
2、用抗酸剂治疗烧心,症状不能在15分钟内缓解,这也许是心脏病发作的征象,应立即请求急救。
3、烧心症状在运动时加剧在休息后减轻,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疾病。
4、长期存在烧心症状(每日或几乎每日发作),说明食道正在被胃酸反复烧灼,这样可导致食道炎、食道瘢痕、胃溃疡或癌。
参考资料: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6/26/78/59/32.htm
引起烧心的最根本原因是LES功能不良,即它不能正常缩紧。胃内过多的食物(如暴饮暴食后)或胃内压过高(常见于肥胖或妊娠时)也起一定作用。某些食物可使LES松弛,如蕃茄、柑桔类水果、大蒜、洋葱、巧克力、咖啡、酒精和薄荷。
高脂肪或高油(动物油和植物油)饮食及一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和阿司匹林也可导致烧心。应激使调控rks的神经的紧张性增加引起烧心症状,吸烟可松弛LES并刺激胃酸分泌,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
参考资料: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6/26/78/59/32.htm
烧心的鉴别诊断:
1.脾痹(心痛):以胸闷短气或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常于劳累后发作,多无胸骨:后烧灼感及吞咽困难。心电图示ST-T呈缺血性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
2.食管癌、食管痹:以噎膈为主症,食管镜检及X线吞钡检查可作鉴别。
3.胃疡:疼痛多位于胃脘部,常呈慢性、节律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发作,X线钡餐及纤维胃镜检查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可见溃疡病变。
4.心绞痛:食管炎的肌性疼痛与心绞痛可单独存在,有时同时存在,均可用硝酸甘油等缓解,鉴别很困难。心源性疼痛常横向胸部放射,而食管性疼痛垂直放射。两种类型的疼痛均能被运动突然引起,但改变体位用力时可发生反流,而持续不用力的运动可造成心绞痛。
5.癔症球:是指病人主诉喉部有异物感,不能起始吞咽,有堵塞感,临床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认为是胃部高位反流造成食管上部刺激所致。有时为少数病人的仅有的症状而导致误诊。
参考资料:http://www.a-hospital.com/w/烧心
胸骨后烧灼感或烧灼痛者,可通过食管腔内pH测定、食管腔内测压,以及胃-食管闪烁显像,以确定有无GER。应用食管滴酸试验,则可确定症状是否由GER所致。必要时可作食管内镜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
参考资料:http://www.a-hospital.com/w/烧心
烧心的常规治疗:
首先应该确定引起烧心的原因,这样就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症状出现。非处方抗酸药或次水杨酸铰制剂是常用的中和胃酸的药物。如果抗酸药不能减轻症状,医生会用甲氰米胍、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减少胃酸生成;或者使用西沙比利或灭吐灵加速胃排空。当所有措施都失败时,可行外科手术对LES进行修补,不过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注意
抗酸剂可因掩盖了一些疾病的症状而使病情加重。如果有高血压、心律不齐、肾脏疾病、慢性便秘、腹泻、结肠炎,肠道出血或阑尾炎的症状,那么不要在未经医生允许前擅自使用抗酸药。妊娠妇女和哺乳期母亲在使用任何药物(包括抗酸药)前都必须征得医生同意。
烧心的预防措施:
1.忌酒戒烟。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返流;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返流的原因之一。
2.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返流症状的频率。相反,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粘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返流。
3.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餐后立刻平卧。
4.肥胖者应该减轻体重。因为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返流,特别是平卧位更严重,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返流症状。
参考资料: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6/26/78/59/32.htm
http://www.a-hospital.com/w/烧心
1.罗马Ⅱ标准是指在1年内,有累计12周以上的时间有症状并符合以下条件者: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无病理性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症或其他病理性食管运动障碍。若24小时pH监测仅有酸反流,而食管酸暴露时间正常者,仍可诊断为功能性烧心。
2.临床上一般可把烧心的病因分为热、气、虚三种。热有郁热、湿热之分;气有气滞、气逆之别;虚有胃阴虚、脾气虚之异。
3.烧心是指胸骨后的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烧心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胃酸多引起,很多患者胃酸并不多,若患者根据习惯的认识,盲目服用制酸药,就容易造成失误。临床上烧心既可以是胃酸反流,也可见于胃酸和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时多有酸反流但常不伴有酸分泌的增多,实际上是酸的错位。
中医
1、脾胃湿热
胃为水谷之海,主纳谷,凡水谷无不先入胃,若受寒受热,蕴于中焦,或其人饮酒过度则化热生湿,湿热既久,伤及脾胃,则中宫如同火灼样烧灼感。
2、阴虚内热
凡人脾胃病郁久,或内伤七情,郁而化火,火郁伤阴,阴虚内热,五内煎熬,阴液不足,则心中如同火灼样感。
3、热物所伤
过食热物,饮酒过度,或食物过快,伤及食管及胃,亦可导致物理性损伤,而致进食时即有火灼样、刺破样感觉。此病程一般较短,经过饮食及药物治疗,很快即可恢复。
西医
现代医学认为:烧心感为胸骨后的烧灼痛,产生于胸脘部,可放射至颈、咽喉甚至面部,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酸化所致。
慢性消化性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睡前进食、常饮浓茶,也容易出现烧心、吐酸。
分型论治
1,脾胃湿热
主证:脘中火灼样烧心感,胃脘痞闷不舒,口干起黏,或吞酸嗳腐,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
方剂:越鞠左金丸化裁。
2,阴虚内热
主证:脘中如同火灼样烧灼感,口干唇红,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知饥不食,或嘈杂似饥,舌质红,苔干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酸甘敛阴。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3,热物所伤
主证:有明显的饮食灼伤史,自觉吃过某种热物质后即觉食管及胃脘部有烧灼样烫热感,因而惧怕饮食,特别是热的食品,服后加重,苔或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清咽利膈。
方剂:银花甘草汤加味。
单验方
1,山栀10g,煎水代茶饮。
主治 胃中火热灼痛,心中懊恼等症。
2,木蝴蝶10g,金银花15g,甘草5g,煎水代茶。
主治 食管炎心胸间火热灼痛,或由于鱼刺等外伤引起之食管部位火热灼痛。
3,蒲公英30g,煎水代茶。
主治 食管及胃脘部位火灼样感。
食疗方
1,赤小豆薏米饮
赤小豆30g,薏米30g,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ml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ml汁液,将2次的汁液搅拌,温饮或凉饮。
主治 胃中灼热烧心感轻度者。
2,金针冬瓜汤
干金针菜20g,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g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主治 轻度烧心感。
1,保持直立状态,如必须躺下,请将头部垫高。
2,注意辛辣食物,少饮用咖啡。勿吃油腻食品,如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及乳品,以免刺激胃酸。
3,睡前2小时避免饮食,不要喝牛奶,以免刺激胃酸分泌或反流。少吃柠檬等酸性水果。
孕妇烧心护理办法
孕妇为什么会烧心?这是因为从第2个孕月起,体内孕激素逐渐增多,使食道下段控制胃酸反流的肌肉松弛,加之逐日加大的子宫对胃的挤压,使得胃内容物排空减慢,胃液很容易反流到食道下段,刺激损伤食道下段黏膜。因此,在怀孕中后期的孕妈妈常会有“烧心感”,在弯腰、咳嗽、用力时更易发生。
那么孕妇胃烧心怎么办?如何解决孕妇烧心的问题?看下面解答:
①就餐时不要过于饱食,也不要一次喝入大量水或饮料,特别是不要喝浓茶及含咖啡、巧克力的饮料,它们都可加重食道肌肉松弛。辛辣性食物,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也会刺激食道黏膜,加重“烧心感”,最好少吃。还应注意,进食后不要立即躺下。
②有“烧心”感时,可在睡眠时将床头侧脚下垫高15-20厘米,使床形成—定的坡度以抬高上身,这样,可有效减少胃液反流。值得注意的是,垫高枕头的办法不可取,它不可能使整个上身抬高角度。
③如果出现腰、腿部神经痛或膀胱刺激征,应格外注意下身保暖,特别是寒冷时节。贴身内裤应挑选覆盖式内裤,即裤腰能覆盖肚脐以下部分,保暖效果好。
④使用腹带便于腹部保温,使身体稳定性增加,还能从下腹轻轻托起增大的腹部,防止子宫脱垂,保护胎位。但一定要选用可随腹部增大而可自行调节的腹带,不能有勒的感觉,以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1、进食过快或过多。专家指出,出现烧心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进食过快或过多,还有一些人在进食某些特定的食物后,如:酒、辣椒等发生烧心现象。
2、胃肠疾病疾病引起的。主要是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均可产生烧心现象。
3、另外,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其他因素,如工作或学习压力大、心情不好、经常烦躁发火,都会引起烧心。
1、长期反酸、烧心,可引起食管粘膜糜烂及溃疡,
2、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胸骨后疼痛。
3、一部分人可引起,食管炎性狭窄,极少数并发Barrett食管,此病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腺癌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50倍。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