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窦性晕厥又叫颈动脉窦综合征,是一组自发地突发性头昏、乏力、耳鸣以至晕厥的临床综合征。原发性脑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尽管无明显的心率及血压变化,但患者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的症状,常极为短暂。常见于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阻塞性病变患者。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因突然转动头部或衣领过紧而诱发。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医师进修杂志》 1999年 第10期
颈动脉窦性晕厥的发病原因: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动脉的分叉部,该部形成扩张即称为颈动脉窦,内有压力感受器,经舌咽神经与延髓的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相连,刺激颈动脉窦可影响动脉血压,心率,心肌做功,心输出量,动脉阻力及静脉容量,其反射通路是经过窦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至孤束核,再传至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产生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但正常情况下,心率减慢一般在5次/min以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均在1.33kPa(10mmHg)以内,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当感受外界刺激时,一方面副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加,引起窦性心率明显减慢,PR间期延长,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者兼而有之,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引起脑缺血,可发生晕厥;另一方面,继发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可引起全身动脉松弛,血压明显下降而引起脑血流灌注压骤然降低,可发生晕厥,也有一部分患者,虽无明显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但刺激颈动脉窦时,脑血管收缩,引起脑缺血,也可发生晕厥。
颈动脉窦性晕厥的发病机制:颈动脉窦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外周病变学说,认为引起颈动脉窦反射异常的病变部位在颈动脉窦受体周围,因颈动脉硬化,栓塞,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附近的炎症,淋巴结肿大,肿瘤及瘢痕压迫等,引起颈动脉窦感受器感受异常,许多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中,许多人还有治疗过或未经治疗过的颈部肿瘤,近年来Tea等发现,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异常,也支持外周病变学说,另一种是中枢病变学说,认为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的病变部位在自主神经核水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来源资料:《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9年 第6期
反射性晕厥:常见于单纯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减压性晕厥)、 颈动脉窦性晕厥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 、排尿性晕厥 、吞咽性晕厥、 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作,持续约1~2min,自行苏醒、无后遗症。机制可能为综合性的,包括自身自主神经不稳定,体位骤变(夜间起床),排尿时屏气动作或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血。
咳嗽性晕厥: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剧烈咳嗽后发生。机制可能是剧咳时胸腔内压力增加,静脉血回流受阻,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脑缺血所致,亦有认为剧烈咳嗽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对大脑产生震荡作用所致。中老年患者常出现晕厥,尤其是晕厥发作时与头部突然转动,仰头或穿紧领衣等诱因有关时应疑为本病,可行颈动脉窦刺激实验。
来源资料:《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年 第12期
1.颈动脉窦刺激试验:又叫Czermak-Hering试验。方法是在患者的床旁用手指施以中等压力依次对左侧和右侧颈动脉进行持续按摩。按摩点一般选在颈总动脉分叉部(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上1/3)。应注意左侧颈动脉窦低于右侧。平喉结节上方作一横指与胸锁乳突肌内缘交点处为Hering第一点,压迫此点则血压下降和脉搏减慢。在颈总动脉干上取一点为Hering第二点(相当于颈动脉窦下方),若压迫此点可使颈动脉窦部压力降低,相反的引起血压上升,脉搏加速。因此,对颈动脉窦综合征诊断试验,应选择Hering第一点。一般在按摩的2-4s即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5~50s时达最低值。正常人按摩颈动脉窦时心率减慢6 -10次。若减慢10次/min以上,即可认为颈动脉刺激试验阳性。此时应严密观察心电图及心率变化,并同时以袖带法监测病人收缩压,观察有无心动过缓和收缩压降低。每次按摩时间不超过5s,左右两侧按摩的时间间隔应大于15s,且避免同时作双侧按摩。为避免压力过大,检查者宜同时触摸同侧颈动脉的强度。必须注意,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炎、颈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的老年人需慎重使用,以防止发生脑血管意外。颈动脉刺激诱发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或出现晕厥者常可确定诊断。
2.直立倾斜试验:约50%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在此试验中出现阳性,因此在与血管抑制性晕厥中的鉴别方面,直立倾斜试验的价值不大。
来源资料:《起搏与心脏》 1992年 第1期
颈动脉窦性晕厥的治疗:颈动脉窦性晕厥,一旦伴有反复的晕厥发作或晕厥先兆,即必须经过有效治疗,否则,可能有25%的患者可发生意外损伤,如骨折、烧伤、颅脑外伤等。颈动脉窦综合征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措施、药物治疗、起搏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多种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不同而选用。
1.一般措施:避免刺激颈动脉窦,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及禁止穿衣领较高较紧的衣服。发作时立即将病人置于平卧位。
2.药物治疗
(1)阿托品0.4~0.6mg,3~4次/d口服,或皮下注射,部分患者可有效地预防发作。
(2)麻黄素硫酸麻黄碱15~30mg,肌内注射;或25mg,3~4次/d口服。
(3)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15mg,3次/d口服。
(4)硫酸苯丙胺5~10mg,3次/d口服。
(5)升压药物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异丙肾上腺素1∶1000肾上腺素0.3~0.5ml肌内注射。
(6)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3.起搏治疗
(1)适应证对于心脏抑制型颈动脉窦综合征:起搏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Sugre等对20例反复发生晕厥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平均随访41个月,15例病人的症状消失,仅4例病人有晕厥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98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联合成立的心脏起搏特别工作组(TaskForce)所制定的植入心脏起搏器指南示反复发生晕厥者都是起搏治疗的指征。但必须注意,单纯血压降低型和原发性脑型则无助于症状的缓解。因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工程委员会与《起搏与心脏》杂志联合讨论小组推荐的最佳适应证是颈动脉窦刺激引起反复发作性晕厥或在无任何药物抑制窦房结和窦房传导功能情况下轻压颈动脉窦引起3s以上的窦性停搏者。而虽有反复发作性晕厥,但心脏抑制反应不明确,或不能诱发,或体位及其他激发试验引起晕厥伴有心动过缓,应用临时起搏有效者,也可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但其必要性尚待商讨而以下三种情况不需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①颈动脉窦刺激虽可引起心脏抑制反应,但不产生晕厥或晕厥先兆等症状;
②颈动脉窦刺激引起高敏心脏抑制反应,但症状不典型或较轻微;
③反复晕厥、眩晕或头昏,但无心脏抑制反应。
(2)起搏方式:由于70%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在发生窦性停搏时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因此不适宜行心房起搏。VVI起搏虽可有效地消除颈动脉窦综合征发作的心动过缓,但有17%的患者仍有明显的低血压反应,即所谓起搏器效应(pacemaker effect)同时,约80%的患者可发生室房传导,易发生起搏器综合征,进一步引起血压下降。因此,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最佳起搏方式是房室顺序起搏。并且晚近Keating等报道房室顺序起搏联合麻黄碱及普萘洛尔(心得安)尚可有效地治疗混合型颈动脉窦综合征。
4.外科治疗:采用外科手术去除颈动脉窦上的神经可使75%以上的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行单侧手术,否则术后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高血压危象。
颈动脉窦性晕厥的预防:
1.颈动脉窦性晕厥患者,由于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要注意体位的突然变化和减少对颈动脉窦局部的刺激(如突然转头等动作),防止摔伤。
2.对反复发生晕厥的颈动脉窦性晕厥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来源资料:《实用护理杂志》 1991年 第5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