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瘘管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类疾病。颈部瘰疬患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多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所引起的特异性感染,严重时可溃破流脓。该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可有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等,还有病变器官的局部症状。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国内医院药学杂志》 2014年 第6期
颈部瘰疬就是颈淋巴结核,晚期,淋巴结发生乾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可流出豆渣样或米汤样脓液,最后形成一经久不愈之窦道或慢性溃疡。其颈部瘰疬的发生可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使痰热内生,于颈项结成核块。或者病人原有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热灼津液为痰,痰火互相凝结成核而生瘰疬。至病之后期,热胜肉腐成脓,脓乃气血所化,长期脓水淋漓,势必耗伤气血,因此瘰疬后期,有些病人虚损证候明显。另外结核杆菌可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感染颈部淋巴结,鼻咽部、口腔、喉部结核多通过粘膜下淋巴回流感染到淋巴结,肺部结核则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淋巴结。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河南中医》 2014年 第4期
颈部瘰疬多感觉颈部有肿胀感,疼痛和局部发红等。当患者日益严重时,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在临床上可以结合视诊、触诊、结素反应和临床经过等,将其分为以下4型:
1、结节型:起病缓慢,**局部多为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初如蚕豆大小,质地较硬,散在而活动,可有轻压痛,无粘连。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核体积增大,活动度逐渐减少,粘连成串。此状态可维持数月无明显变化。
2、浸润型: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块,有明显的淋巴结周围炎,与周围组织、皮肤粘连,中心部软化即出现干酪坏死,移动受限,疼痛与压痛均增强。
3、脓肿型:肿大淋巴结中心软化,逐渐扩大或突然增大,有波动感而形成脓疡。若继发感染,则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4、溃疡型:脓肿波动变为表浅,极易破溃,流出稀薄的干酪样脓液,创口经久不愈,形成窦道或溃疡。
来源资料:《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 第4期
颈部瘰疬的症状检查: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薄,皮下有向周围延伸的空腔),疮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黯,并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稠,肉芽变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按照局部病变可分为3期,但实际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兼见两个或者三个阶段的病变。
颈部瘰疬的检查项目:结核杆菌检查, 结核杆菌的抗原、抗体检查 ,乳房淋巴结实验, 局部淋巴显象 ,尿常规,血常规 ,便常规。
结核杆菌检查:结核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采取涂片检查法或细菌培养法。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在我国非典型分枝杆菌尚属少见,故抗酸杆菌阳性,肺结核诊断基本即可成立。除了痰液,尚可采取咽喉部分泌物、胸液、腹水、尿液、脑脊液、胃液、脓液、粪便等标本进行检验。
来源资料:《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年 第3期
颈部瘰疬的治疗: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后期以滋补肝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消毒饮。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可外用丹药或生肌散。如有空腔或窦道者,可用千金散药线以祛腐生肌,亦可手术将坏死部位切除。
颈部瘰疬的预防:注意摄取优质蛋白质和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肉类、家禽、鱼类、蛋类、豆制品及奶类。不宜食用过多的脂肪,脂肪来源以植物油为佳。多吃富含维生素A、B、C、D的新鲜果蔬。如有贫血发生,应注意补充肝类、动物血、蘑菇、绿叶蔬菜、红枣、木耳等食物。避免辛辣食品,禁烟戒酒。
来源资料:《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 第3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