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出现的面颈部潮红、出汗、心悸、流泪、流涎、颤抖及胃肠不适感,每次发作历时数分钟至1~2小时,但无抽搐,偶有尿意,间脑癫痫一般症状。脑癫痫发作时,其症状单独或合并其他类型癫痫出现,前者叫做单纯性间脑癫痫,后者为混合型间脑癫痫。间脑性癫痫又称植物神经性癫痫,在国际癫痫分类中未定为一个独立的类型,而是列为单纯部分发作类型中。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山东医药》 2001年 第9期
颈部潮红的病因:间脑性癫痫又称植物神经性癫痫,在国际癫痫分类中未定为一个独立的类型,而是列为单纯部分发作类型中。这是一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下丘脑病变导致的周期性发作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综合征。丘脑下部是皮质下高级的植物神经中枢,与大脑皮质各区,中脑中央灰质,网状结构及脊髓的植物神经中枢均有密切关系,各种有害因素影响都可形成异常放电病灶。这种异常放电向周围传播,就可以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痛,恶心以及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改变。眩晕性癫痫可能部位为大脑皮质颞上回后部。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皮肤病与性病》 2006年 第1期
间脑性癫痫在临床上不常见,由于表现复杂多变,极易造成误诊。以夜间发病为主,就诊时血压多为正常,均无头部外伤史及家族史。发病时以胸闷、胸部压迫感、心慌、大汗淋漓、脉搏减慢等症状为主,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还有的发病时以心悸、颤抖、寒战、恐怖感、皮肤潮红或苍白、血压增高、脉搏增快,小便频繁等症状为主,这样的会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颈部潮红发作时相伴的症状:
①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的症状是发作性的,而且是可逆的,症状常常表现在一个或两个系统上。
②发作时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③间歇期无任何症状。
④除外其他科疾病。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04年 第5期
颈部MRI检查:颈部MRI检查是对颈部和颈部周边进行MRI扫描,用于诊断颈部的病变。颈部MRI检查适应于颈部疾病。如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病变、颈部的囊肿性病变、颈部的肉芽肿性病变、颈部的淋巴结肿大。颈前软组织血管丰富,为消除血管搏动伪影可于近心端和远心端分别加饱和带。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检查血、尿、脑脊液、胸膜液、心包液及腹膜液中,是否有细菌的存在的一种检查方法。皮肤采得组织液涂片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在皮肤淤斑划痕,取渗出组织液涂片,找脑膜炎奈瑟菌。
另外,颈部潮红患者在临床上还要做: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脑电图检查、脑脊液乳酸检查等。
来源资料:《国内超声诊断杂志》 2004年 第8期
现代中医治疗癫痫引起的颈部潮红的方法很多,由于对痫病引起颈部潮红的病理认识的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随着对本病的研究日趋深入,治法也日益增多。近代痈证的治法进行归纳总结,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痫熄风、豁痰开窍法:此法针对本病发病的缘由主要是“风”、“痰”为患,风主动摇故抽搐,痰蒙清窍而神昏,故本法乃治疗痫证之常法。
2、泻火通实法:癫痫属神志疾患,火热炽盛常是其主要诱发因素。火邪一方面炼熬津液,酿成痰热;另二方面触动内伏痰浊,使痰随火升,扰乱神明,造成本病发作。临床表现除痫症外,常见性急易怒,躁扰不宁,面红目赤,口渴便秘,舌红,脉弦紧等症,亟宜泻火通实,使腑通火平,志定神宁,发作得以控制。
3、活血化瘀法:由于痫病的病因有一部分是由于脑外伤造成,或脑部因炎症的粘连,大脑皮层运动区产生刺激性病灶,也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缺血缺氧,而致发本病。现代医学研究已知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改善全身微循环、使脑局部供血得到改善、并可改变血液流变性质、减轻粘连、使皮层运动区凝滞性病理性兴奋灶逐渐消除等作用,因而有利于癫痫的控制。
4、育阴潜阳法:癫痫为肝所致,肝为刚脏,最忌刚药,主张“因势利导,以柔制刚”,尤其对顽固性癫痫,宜以育阴潜阳法治疗,使窒滞之机得畅,横恣之势得柔,以取定癫平痫之功。
5、扶正祛邪法:本法亦无非从健脾、养心、滋肝、益肾、补气血等方法着手,补气健脾,则杜绝生痰之源,补益肝肾,滋水则所以涵木,以防肝气横逆,历代医家一般主张发作期着重治标为先,间隙期以治本为主,重在扶正。
来源资料:《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5年 第1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