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黑朦

黑朦

  • 患病部位:头部,眼
  • 所属科室:五官科,眼科
  • 细分症状:先天性黑朦、一过性黑朦
  • 相关疾病:下消化道出血、烟雾病、老年人低血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眼底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
  • 相关药品:玻璃酸钠滴眼液、障福明、莎普爱思、帕坦洛、珍视明滴眼液
  • 相关症状:发热、心悸、面色苍白、头痛、意识障碍、血压偏低

1黑朦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黑朦就是眼睛视物时不能看到或看清物体,而以眼前发黑为表现的临床症状。临床多以一过性黑朦形式出现,多表现为一只眼突然发生的、短暂的视力丧失,视力丧失可持续数秒至数小时,多数病例视力丧失时间不超过1小时,90%的患者不超过10分钟。一过性黑朦常常由于一过性脑缺血,贫血,低血压等,应该引起重视。

  单眼一过性黑朦是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视网膜中央动脉。后者是供应大脑血液的大动脉——颈内动脉。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终末动脉,当在某种诱因下发生血管痉挛,或血栓栓子阻塞时,视网膜出现急性缺血,病人就会发生上述一过性黑朦的表现。如果血管痉挛持续不缓解或栓子不能移除,不能及时恢复视网膜血流灌注,则可能导致眼失明等严重后果。

  Leber氏先天性黑朦(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婴儿致盲的常见原因,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2~3/万,占先天性盲目的10~18%。因本病可能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在出生时的发育不完善及出生后的继发性变性有关。

来源资料:《天坛国际毛血管病会议》2007年 第26页

2黑朦症状起因

  有些老年人有时会莫名其妙地一只眼突然失明,过一分钟或几分钟又好了,有的还反复出现几次,其中有些人还会在以上情况发生后几天或几个月出现半身麻木、肢体突然活动不灵等现象,甚至偏瘫。 上述症状在医学上又称为单眼一过性黑朦,是指一只眼突然发生的、短暂的视力丧失。

  一过性黑朦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药物

  口服罗通定片可导致一过性黑朦的发生,而罗通定片致双眼视力产生一过性黑朦的机制目前不清楚。

  二、麻醉

  1、局部注射麻醉:一过性黑朦的发生与麻醉技术、收缩血管药物,与球后麻醉后血管痉挛、视网膜血液循环暂时性失调引起低灌注或术中注射麻药造成机械性损伤、药物注入视神经鞘内等多种因素有关。

  2、全身麻醉:全身麻醉中氯胺酮可引起一过性黑朦。氯胺酮可选择性的、直接的作用于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和皮质视觉区,而产生皮质盲。还可选择性的阻断大脑联络经路和丘脑新皮质系统而导致视力障碍,发生一过性黑朦。

  三、眼部注射

  1、结膜下注射:可导致一过性黑朦, 但是极为少见。引起黑朦的发生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管痉挛造成视网膜血管缺血有关。而强烈过激的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散大,导致前房角阻塞,诱发急性的高眼压症,造成一时性缺血,使视力严重收到阻碍,形成黑朦。

  2、球后注射:可使视力逐渐下降至无光感,造成眼底动脉痉挛,引起视神经缺血,导致一过性黑朦。

  四、介入治疗

  某些疾病介入治疗后,患者或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引起一过性黑朦。

  五、椎基底动脉狭窄

  椎基底动脉狭窄供血不足性多表现为眩晕,部分病人会有一过性黑朦的发生。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眼科杂志》2008年10月 第26卷第10期

3黑朦症状诊断/鉴别

  黑朦是一种中风先兆,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偏瘫,因为一般所讲的中风偏瘫,指的是大脑前循环的血管堵塞,即颈内动脉系统的血栓,包括常见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栓和前动脉的血栓,这种情况出现的典型症状就是偏身活动无力、麻木、口眼歪斜等。而病人出现的后循环动脉的血栓却鲜为人知。上面讲的头晕,视物模糊,突然出现的双目失明,短时间恢复,就是大脑后循环的血管栓塞。因为我们的视觉皮层的供血主要由大脑后动脉供血,当大脑后动脉堵塞时,人们会出现失明,医学上称做“一过性黑朦”。

  后循环的供血区,是脑干、小脑、颞叶及丘脑的一部分,和视皮层,人体的很多的生命中枢都在这个部位,例如体温调节、呼吸调节、睡眠清醒调节、血压调节等等,因此,当这个部位病变时,会危及生命的存在。这个部位的疾病出现前,机体往往长时间反复出现预警,如头晕、“一过性黑蒙”等等,当人们一直不在意时,会出现脑干的梗塞,其中最为危重的疾病就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这个发病部位在基底动脉的顶部,与分出的双侧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一起构成一个汉字“干”字的形状,这个部位的梗塞会导致小脑、枕叶视觉中枢、脑干的严重缺血,病人头晕突然失明、视幻觉,或晕厥,之后可以继发癫痫抽搐、发热、肢体轻度麻木、无力、浅昏迷,早期确诊可以及时用药,如溶栓抗凝治疗,还有点抢救成功的希望,时间一长,就失去机会了。

  先天性黑朦在婴儿出生时已经失明,眼球常显凹陷,有钟摆样类震颤。患儿经常有以拳按压自己眼球的特殊动作,眼底开始时无明显异常,经过一段时间后,眼底周边出现小白点及色素颗粒,呈椒盐样外观。随后,一方面逐渐向后极部扩展,另一方面色素颗粒不断增生融合成骨细胞状。视网膜血管变细,视乳头蜡黄色,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暴露出脉络膜大血管,形成弥漫性脉络膜萎缩样眼底,甚至形成白化病样眼底。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epu3wsapcc33csuuucttczea_1.html

4黑朦症状检查

  少年型黑朦为5~6 岁时视力严重下降,至30岁左右完全失明。眼底表现极不一致,多数病例周边部有椒盐样改变;也有少数病例,即使已完全失明而眼底仍保持正常。这两种类型的先天性黑朦部分病例均可伴有精神神经症状,如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癫痫等,有些年龄较大时可发生圆锥角膜或球形角膜。

  黑朦的检查方法: 

  1、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塞、冠心病等相关病史、既往史、个人史(有无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

  2、视网膜电图:是最常规的检查手段,可以检查到视功能是否有改善,还有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应等有无改善。

  3、进行眼底检查:包括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眼底检查,对屈光间质不清患者进行眼部B型超声检查、对眼底又可以病变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但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者除外。

  4、全视网膜敏感性检查:这是一种心里物理学测量方法,先天性黑朦患者年龄越小,全视网膜敏感性检查的提高幅度越大。

  5、颈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依次重点检查双侧颈总动脉主干、分叉处、颈内动脉、椎动脉,观察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有斑块形成者,计算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等。

来源资料:《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年9月 第31卷第9期

5黑朦治疗/预防

  黑朦的治疗方法:

   一过性黑朦、雾视、视野中有黑点。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言语困难(失语)和认知及行为功能的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通常表现为眩晕、头昏、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异常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头颅CT和MRI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治疗除控制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外,应积极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大多数TIA患者优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325 mg/d。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应用阿司匹林无效的患者,建议应用氯吡格雷75 mg/d。

  巴曲酶是一种降纤制剂,而不是真正的溶栓药物。其作用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通过酶切纤维蛋白原分子中的纤维蛋白肽A而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产物,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继而降低血液黏滞度,遏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

  ②由于消耗了血栓形成所需要的底物而起到抗凝作用;

  ③通过刺激内源性血浆纤维酶原激活剂(tPA)或诱发血管壁释放tPA,以及减少纤维蛋白原引起继发血小板激活而起到部分溶栓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在TIA患者中,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间断使用适当剂量的巴曲酶,可显著提高TIA的基本治愈率,且总有效率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是有益的。

  球后麻醉导致的黑朦应给予扩血管的药物,硝酸甘油是很好的扩血管药物,可以改善眼部血循环。球后麻醉出现黑朦需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有研究表明,用1%阿托品、地塞米松、复方丹参液混合液约2ml进行球后麻醉,可以缓解血管痉挛,避免黑朦的发生。

  黑朦的预防方法:

  凡有黑朦的人都要注意饮食调理身体,一般来说,要多吃蔬菜和水果,而对于油炸的和肥腻的食物应该少吃为好。

  1、节制饮食。中老年人要切忌酗酒,不宜过量食用肥甘、滋腻厚味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以尽量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

  2、加强锻炼身体。中老年人务必慎起居,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

  3、保持乐观的心情。中老年人一定要心胸开阔,保持心情舒畅,遇事冷静对待,泰然处之。

  4、注意定期检查。中老年人要定期作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等化验检查,经常监测血压。

来源资料:《全科护理》2013年11月 第11卷第11期上旬版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黑朦症状描述
2黑朦症状起因
3黑朦症状诊断/鉴别
4黑朦症状检查
5黑朦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