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常有肛腺分泌减少,肛管干涩,排便不畅等。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常是肛管直肠部位感染性疾病的发源病灶,因症状不重,易被忽视。多由精神紧张引起,如肛门直肠的神经官能症、阴部神经的症候群、坐骨神经痛以及尾骨神经痛反射至肛门而引起肛门疼痛。此外,异物及不良饮食刺激:如外伤、直肠内异物、辛辣食物及酗酒等均可刺激肛门,也均可引起本病。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医药信息》 2010年 第4期
肛窦底部有能够分泌液体的肛门腺和肛门腺导管,平时能分泌出粘性液体,润滑大便和保护直肠肛门。由于肛窦像一个漏斗,开口向上张着,粪便和其他脏东西,就很容易积存在窦里,同时也容易被硬的粪便擦伤弄破。细菌侵入之后就会引起肛窦内感染,并沿着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蔓延,所以肛窦炎又是引起多种肛门直肠病的根源,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肛裂、痔疮、肛乳头炎等,肛管上皮癌的发生,也与慢性肛窦炎症的刺激有关。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动物学报》 2004年 第2期
肛腺分泌减少的鉴别诊断:便秘: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最少。正常时,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许多患者的排便<3次/周,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数量极少。肛管狭窄:肛管狭窄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肛管变得狭窄.从而引起排便困难,大便变细,便时或便后肛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根据发病的时间,可分为先天性肛管狭窄和后天性肛管狭窄。肛门或肛管窄小:肛门或肛管窄小属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的临床表现。其狭窄的部位多见于肛管或肛门口,范围短,呈环形,又称肛门膜状狭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说明有双侧锥体束或马尾神经损害。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医药世界》 2009年 第4期
肛门镜检查,肛窦炎可见隐窝加深,充血,水肿,急性发作期可见隐窝分泌物多,或有脓血,触痛明显,肛乳头炎可见三角形,弓形,乳头状的增生物,表面覆盖皮肤。急性发作时,肛窦分泌物增多,呈脓液性或脓血性,肛瓣,肛乳头红肿。肛管超声(AUS)检查:对复杂的肛周脓性疾病,临床无法明确的脓肿,可用肛管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脓肿和瘘与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偶尔还能识别内口。直肠指诊:脓肿局部压痛,波动感。穿刺抽吸。排粪造影:可以显示脓肿,瘘管的部位,数量,深度,大小,形态和走向。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1年 第3期
肛腺分泌减少的预防方法: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控制辛辣烟酒,多食水果蔬菜,防止便秘。辣椒、酒类对直肠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过度进食则会引起直肠粘膜充血、扩张。如便秘可适当口服一些润便药,如麻仁胶囊、麻仁滋脾丸,还可以温水坐浴,水温37~40℃较为适宜,每次20分钟,避免临厕久蹲。养成合适的饮食及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大量饮水,促进肠胃蠕动和排便。肛腺分泌减少的治疗方法:宜吃手术早期禁食、宜吃流质或者软食、宜吃胶原蛋白丰富的食物。忌吃发物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忌吃油腻的食物以及油炸食物。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医药世界》 2009年 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