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创建词条目录

  • 英文名:Gastrointestinal polyps
  • 其他名称:胃肠道息肉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医保:
  • 病因:胃黏膜病变
  • 症状:腹隐痛、腹胀

1胃肠息肉简介编辑本段

简介

胃肠息肉简介

  胃肠息肉是以累及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息肉病,大部分伴有肠道外表现。按照胃肠道累及的程度、伴随的肠外表现、有无遗传倾向及其不同的遗传方式和息肉的大体与组织学表现而分类。

本段由"wtt12345"编辑

2胃肠息肉疾病分类编辑本段

疾病分类

胃肠息肉疾病分类

  (一)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

  特点是多发性腺瘤伴有结肠癌的高发率。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2.Gardner综合征

  3.Turcot综合征

  (二)错构瘤息肉综合征

  包含一组疾病,其特点是某些肠段被一些组织的无规律地混合体所累及,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

  1.Peutz-Jeghers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2.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 息肉最常见于直肠,但可发生于整个结肠,偶见于胃和小肠。

3胃肠息肉临床表现编辑本段

临床表现

胃肠息肉临床表现

  一般结肠腺瘤性息肉常常见于中老年人,只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息肉病,才在中青年发病。儿童也可以有肠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和致病因素不同,不同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但除了炎性息肉以外的大部分的肠息肉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特别是临床最为常见,癌变风险最大的结肠腺瘤,一般没有症状,往往是在结肠镜或者肠道 X线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在有症状的结肠腺瘤中,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见,一般是见于比较大的直肠息肉,有时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直肠的较大腺瘤还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下坠感,甚至脱垂出肛门。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不同类型的息肉,不同病因的息肉也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比如炎性息肉患者常常有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黏液血便等表现,还会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慢性炎性表现。淋巴瘤患者可以有慢性发热,消化道出血。类癌可以导致类癌综合征等等。

4胃肠息肉诊断鉴别编辑本段

诊断鉴别

胃肠息肉诊断鉴别

  由于肠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因此,肠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特殊的器械检查。临床常用的有各种消化道内镜,X线消化道造影,CT扫描等等。

  1.电子结肠镜:这是对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事实上大部分结肠息肉是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结肠镜从肛门置入,可以检查全部结肠以及终末端的小肠(末端回肠)。在结肠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肠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息肉都能够发现。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结肠息肉,而且可以发现息肉,而且能够对息肉的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对于结肠息肉,最重要的是鉴别具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和不会癌变的非腺瘤性息肉。日本医生工藤提出了结肠息肉分型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根据这种分型,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镜比较准确的判断息肉的类型,从而给以相应的治疗。在结肠镜下,可以通过活检而确诊息肉的病理性质。结肠镜检查不仅仅可以诊断息肉,而且是治疗息肉的重要手段。

  2.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小肠息肉非常罕见,常常因为腹痛或便血等症状在进行胶囊内镜或者小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胶囊内镜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进行肠道检查的方法,主要用来诊断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病人无痛苦,对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成全部小肠黏膜的观察,对于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小肠镜与结肠镜类似,可以观察小肠黏膜,并且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确定诊断。

  3.X线消化道造影: 是指用硫酸钡作为造影剂,在X线照射下显示消化道有无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有消化道钡餐检查和钡灌肠两种方法。消化道钡餐检查时患者口服硫酸钡,主要用来检查食管、胃和小肠,钡灌肠时医生把硫酸钡从肛门灌入,主要用来检查结肠。X线检查仅仅能够发现一部分比较大的息肉。但是相对消化内镜检查,优点是安全,并发症少,而且病人因检查带来的不适比较轻微。

  4.其他: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还出现了CT仿真结肠镜,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也可以发现比较大的肠息肉。并对息肉的性质作出不同程度的判断。

5胃肠息肉疾病治疗编辑本段

疾病治疗

胃肠息肉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肠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通过内镜或者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切除肠息肉,尤其是结肠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适用于有蒂息肉。内镜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有蒂或无蒂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结肠镜内镜切除的手段越来越多,适应征越来越扩大。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有蒂和亚蒂息肉,直径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频电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进行切除。大于2cm的宽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龙圈套扎。扁平无蒂息肉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层分点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待病变隆起后,即圈套切除,既可预防出血和穿孔,又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医生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技术,甚至可以完整切除5到10cm的扁平息肉。对于小于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检钳钳取切除,有时候也用氩气激光电凝的办法治疗,安全快速。内镜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并送病理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一般是安全的,但是也会有一些并发症的风险,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肠穿孔,内镜下肠息肉切除过程中可能把整个肠壁切穿,导致肠内容物进入腹腔,病人出现气腹,腹痛,感染等。比较小的穿孔有可能通过内镜用金属夹封闭,大的穿孔需要急症手术治疗。息肉切除术后出血也是常见并发症,绝大部分的出血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止血而避免挽救性手术。

  手术治疗

  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段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全结肠切除、全结肠及直肠切除。视息肉的多少、基底的宽窄及所在的部位而定。

  1.对单个有蒂息肉可作内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对体积较大者,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

  2. 无蒂或广蒂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可经肛局部切除(一般要求息肉距肛缘的距离小于5厘米)或经骶后路局部切除(息肉距肛缘的距离6~9厘米);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上的可行肠壁切除或肠段切除。

  3. 息肉病:可根据情况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结肠全切、回肠贮袋直肠吻合术。

  对于手术切除的息肉,应常规送快速病理检查,根据快速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理。

  息肉恶变的处理原则:

  1. 对局限于粘膜层的原位癌:采用局部切除即可。

  2. 息肉恶变:癌变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层,尚未穿透粘膜下层时,可采用局部切除,术中切除标本送快速病理检查,术后注意定期复查。

  3. 浸润癌:癌变穿透粘膜下层时,处理意见不一。

  息肉癌变时有下列四项特征者,可行局部切除:1)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均证实息肉完全切除;2)癌细胞分化好;3)切缘无癌;4)无血管及淋巴管受累。

  息肉癌变时有下列四项之一者需行肠切除术:1)带蒂息肉头部有浸润性癌且分化差;2)癌细胞侵入粘膜下淋巴管或静脉;3)切缘有癌;4)广基息肉的浸润性癌。

6胃肠息肉疾病预防编辑本段

疾病预防

胃肠息肉疾病预防

  对于具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临床研究表明,切除结肠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将来发生大肠癌的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推荐对有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一旦发现结肠息肉,及早进行内镜或手术治疗。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对于有结直肠癌、息肉或长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史或家族史的人,可能需要50岁前就开始定期做结肠镜筛查。在我国,也有了自己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对通过问卷和粪便隐血检查筛选的高危人群普查结肠镜。

  预防肠息肉主要是预防结肠腺瘤性息肉。主要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还应该积极锻炼,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7胃肠息肉胃息肉编辑本段

胃息肉

胃肠息肉胃息肉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本段由"北京466医院"编辑

8胃肠息肉发病机制编辑本段

发病机制

胃肠息肉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 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9胃肠息肉疾病检查编辑本段

疾病检查

胃肠息肉疾病检查

  1.纤维胃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其治疗结果令人鼓舞,手术时间快、病人痛苦轻、治疗效果突出。虽然纤维胃镜下直视激光手术治疗方便,并可根据息肉的类型、体积改变光的能量,但也存在着相当难的技术性操作。要求术者不但要有深厚的激光基础理论及大量的临床应用经验,还要求术者有全面的内窥镜知识,包括纤维胃镜结构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纤维胃镜结构后述),也就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只懂激光,对纤维胃镜了解甚少,盲目使用,不但镜子容易损伤,而且容易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激光损伤胃镜,胃肠镜下激光手术造成胃肠壁穿孔的意外事故,国内都有许多报道,根据实践,要求术者必须具有激光和纤维内窥镜的专业知识,而且并能极熟练地应用于临床。

  2.激光的原理:激光虽为单色光束,然而它的功率及时间,使用方法极似外科手术。原理在于握住的手术刀在进行切割中与激光输出的时间功率成正比。手术刀在切割时,作用于刀柄的力越大,向深部切割得越深,反之则越浅。激光束不作移动对病灶连续输出的时间与手握刀柄用力切割的力相似。功率大,出光量高,连续输出犹如使用重力,切割就越深,因而手术时特别要求对激光功率的输出,需要的激发时间严格控制。由于Nd∶YAG激光的手术方式灵活,与微波不同,在手术中,对特殊部位而不易直接向息肉输出激光的治疗。而微波、电凝切除无此优点。激光治疗中可根据息肉大小及形状来调节输出激光功率。

10胃肠息肉术后事项编辑本段

术后事项

胃肠息肉术后事项

  胃内做过息肉切除术后多少都会有些轻微的胃内出血现象,这是避免不了的,但一定是轻微的,如果很多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以下是要注意的:

  1.充分休息,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

  2.三餐定时定量,宜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

  3.戒菸、避免酒类、咖啡因(咖啡、浓茶、可乐、可可亚)、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摄取,食物亦不宜过甜过咸及过冷过热。

  4.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

  5.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心情保持愉快,减少无谓的烦恼。

  6.以易於消化的烹调方式为主(如蒸、煮、炖)等。

11胃肠息肉胆囊息肉编辑本段

胆囊息肉

胃肠息肉胆囊息肉

  概述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of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在中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

  胆囊息肉内镜图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o.2—o.5厘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患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o.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患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疾病分类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肿瘤性的息肉若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 腺瘤 :多为单发,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比较多见,男女之比约2: 7,大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的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预后良好。

  病因及生理

  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胆囊息肉CT图示

  PLG为一组表现形式相同但却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道疾病。病理分类为非肿瘤病变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良、恶性。

  1.非肿瘤性PLG

  (1)胆固醇息肉:非肿瘤性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cholesterolpolypus,CPs)最为多见。Wolpers观察181例PLG达9.5年,最终95%为CPs。Kubota组CPs占65%,国内杨汉良。统计288例PLG中CPs179例,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CPs是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局部表现,是血中胆固醇类脂质析出并被胆囊壁的组织细胞吞噬所致,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多发,外观黄色分叶状,桑葚样,柔软易脱落。组织学显示,息肉由积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具有结缔组织蒂,微血管,分支的绒毛样凸起。CPs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Shinkai74例中97%的CPs直径<10mm,50%为多发性,而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CPs质脆蒂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迄今未见癌变的报道。关于CPs与胆固醇沉着病,有人认为系同一疾病,有人认为胆固醇沉着是CPs的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Rokitanski-Aschoffsinuses)增多和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但也有人认为两者并无相关性。

  (2)炎症性息肉:

  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黏膜相 似或稍红,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的炎细胞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但从胆囊癌合并胆石的致癌机理研究中,认为细菌性慢性胆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对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观察。

  胆囊息肉超声图示

  (3)腺瘤样增生、腺肌瘤:腺瘤样增生是一种由于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壁肥厚性病变,分为3型:

  ①局限型:胆囊底部呈锥帽状增厚。

  ②节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三角征”,呈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内腔狭窄,有时伴有结石,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③广泛型:胆囊壁呈广泛性肥厚,内壁不平整,壁内可见扩张的罗-阿窦呈小囊状低回声区。上皮的增生在病变的中心最明显,周围的腺体常呈囊状扩张,并充满黏液,扩张的腺体内有钙质沉积。腺瘤样增生与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前者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5mm左右,单发或多发。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表面的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后者则为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又称腺肌瘤病 (adenomyomatosis)。上述两种病变均有癌变可能。

  2.肿瘤性PLG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则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根据外形可分为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性率约30%。乳头状腺瘤可再分为有蒂和无蒂两种,镜下显示为分支状或树枝状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非乳头状腺瘤大部分有蒂,镜下见多数增生的腺体被中等量的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偶尔腺体显示囊样扩张。该型腺瘤以腺体的管状增殖为主体,故称为腺管腺瘤,有时可见杯状细胞或基底颗粒细胞的肠上皮化生改变。Koga观察良性PLG病变94%<10mm,69%<60岁;而恶性 PLG88%>10mm,75%>60岁。但Smok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标本中,仅81例为PLG,患病率0.7%,其中仅9.6%为腺瘤;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因此,腺瘤的发病率很低,虽有癌变可能性,但并不构成临床威胁。

  (2)良性间叶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是来源于支持组织的胆囊良性肿瘤。主要包括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经鞘瘤等。腺癌: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与浸润型。前两型为隆起性病变,直径都<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PLG,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PLG的癌往往属于早期。其中乳头型腺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层内,预后较好。

  诊断与鉴别

  PLG往往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方法较多,如口服胆囊造影、B超、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腔内超声(EUS)等,但目前诊断胆囊息肉最主要的手段仍是B超检查。

  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关资料。

  胆囊息肉影像图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2.三维超声成像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王连生等报道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18例胆囊内病变,最大直径为5.5cm,最小直径0.3cm,其中5例为多发性息肉,9例为单发性息肉,4例胆囊癌均为多发占位病变。三维超声成像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3. 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消化道,进入十二指肠壶腹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而EUS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朱燕陵等回顾分析了103例非结石性胆囊病变EUS检查结果并与体表超声及手术后病理进行比较,EUS检查诊断正确率为75%,体表超声为41.4%,EUS对胆囊息肉、胆囊癌、胆囊腺肌瘤诊断符合率为100%,体表超声为55.6%。Sugiyama认为内镜超声(EUS)比BUS更准确,提供的图像也更清晰。因194例PLG中,EUS判断的136例非肿瘤性病变平均随访2.6年均未发现肿瘤;而BUS判断的非肿瘤性病变中则有13%为肿瘤。EUS内层的回声方式为细小声点(tinyechonicspot)、声点聚集(aggregationofechogenicspot)、微小囊肿(microcyst)及彗星尾征(comettailartifact)。如EUS证实既无细小声点与声点聚集,又无微小囊肿与彗星尾征时,应怀疑为腺瘤或癌肿。两者无法鉴别,除非已浸润至肝脏,但若为无蒂病变,则强烈提示为癌肿。结合组织学研究,一个细小声点表示一群含有胆固醇泡沫的组织细胞,而无回声区则为腺上皮增生。多个小囊肿和彗星尾征则分别为罗-阿窦增多和胆囊壁内结石所致。Gouma对31例PLG作CT与增强CT对比,CT仅发现14例(45%),而增强CT则为100%。因此,认为凡不增强CT已能发现的病变及增强CT发现的无蒂PLG均应诊断为肿瘤性息肉。有蒂与无蒂的诊断意义很大,20例有蒂PLG中6例为肿瘤(30%),而11例无蒂PLG中10例为肿瘤 (91%)。增强CT诊断肿瘤性PLG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87%,阳性预测率88%,阴性预测率87%,总准确率87%,结论为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性PLG,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切除的肿瘤性病变。

  胆囊息肉病理图

  4.CT仿真内镜(computedtomographicvirtualendoscopy,CTVE)技术自1994年Vining等首次报道以来,国外有不少学者对此技术进行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CTVE成像原理为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内镜所见。胆道CT仿真内镜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

  (2)CTVE临床应用价值:

  ①CT仿真胆囊内镜(computedtomographicvirtualendoscopyofthegallbladde,CTVEGB) 可以清晰显示胆囊腔内正常的解剖结构。②CTVEGB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息肉的大小,最小可见1.5mm×2.2mm×2.5mm,可较为准确地观察息肉生长部位、形态、表面、基底等影像改变,与彩超及手术病理基本一致。③可准确观察胆囊单发息肉。

  (2)CTVE在胆囊息肉检查诊断中优点较为突出,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①对扁平广基底的息肉显示不佳,胆囊内壁粗糙会影响小息肉的检出。②扫描参数、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及阈值选择不当会造成病变的丢失。③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④碘过敏患者不宜做此项检查及易受胆囊对碘浓缩的影响。

  饮食注意事项

  1、建议多食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少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8、忌酒精。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 胆囊息肉饮食禁忌 解、 解毒, 所以, 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 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 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9、 少吃高脂肪、 高胆固醇食物, 如蛋黄、 胆囊息肉饮食禁忌 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 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 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 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 煎、炸。

  胆囊息肉饮食禁忌

  10、减少纤维素含量高,少渣的饮食,减 胆囊息肉饮食禁忌 少对胃肠的刺激。


本段由"北京466医院"编辑

12胃肠息肉治疗方案编辑本段

治疗方案

胃肠息肉治疗方案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电流频率在 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点,每点1.0ml,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置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置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负压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内,收紧圈套器,退出息肉进行电凝。对于较大有蒂或亚蒂息肉也可采用金属夹结扎后圈套电凝治疗,方法为经内镜活检孔置入可旋式夹闭装置器,于息肉蒂茎部进行多枚交叉金属钳夹,阻断病灶血供,待息肉头端呈紫色时,进行圈套电凝切除。采用圈套电凝术时需注意通电前要缓慢收紧圈套襻,并轻轻提拉以避免机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组织过深灼伤,圈套襻收紧后要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时间数秒钟,也可用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治疗。

  (2) 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 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其输出功率为30~40W,治疗前可调整并固定每次烧灼的时间,一般为5~10s,也可用脚踏开关控制。操作时经活检口插入微波同轴电缆(天线),使球形探头密切接触病变部位,或针状探头刺入病变部位后进行灼除,应注意控制组织灼伤深度,以免造成穿孔。该法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易于开展。

  胃息肉(3) 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目前多采用Nd:YAG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1cm左右,每次照射 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应予注意。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疗。另外亦可用激光治疗,其特点为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进行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结扎后1~4天内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愈合,故有可避免穿孔发生的优点。方法:于内镜前端置一透明吸引套。将结扎器自活检孔送入并自前端探出,将尼龙丝结扎套或橡皮圈置吸引套内槽内,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负压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内,拉动结扎器手柄,使用尼龙丝或皮圈结扎于息肉根部。结扎后第1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5)氩离子凝固术: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

  (6)冷冻法: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因此法对单个较大息肉难以1次性治愈,故目前少用。

  (7)射频法:射频为一种200~750kHz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坏死达到治疗目的。操作时控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3~25W,工作时间为5~10s,将电极经内镜活检孔导入后,对病变进行治疗。

  (8)酒精注射法: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0.5ml,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本段由"北京466医院"编辑

““胃肠息肉””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01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胃肠息肉简介
2胃肠息肉疾病分类
3胃肠息肉临床表现
4胃肠息肉诊断鉴别
5胃肠息肉疾病治疗
6胃肠息肉疾病预防
7胃肠息肉胃息肉
8胃肠息肉发病机制
9胃肠息肉疾病检查
10胃肠息肉术后事项
11胃肠息肉胆囊息肉
12胃肠息肉治疗方案
友情链接: 治疗肝硬化多少钱 北京北城中医医院 北京北城中医肝病医院地址 北京北城中医医院 北京治肝炎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乙肝的专家 北京治酒精肝医院 北京北城中医肝病医院预约挂号 北京看肝病的医院 北京肝病医院在哪 胃肠息肉地方信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