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创建词条目录

  • 英文名:暂无
  • 其他名称:局限性外耳道炎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医保:
  • 病因: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 症状:耳流脓、耳痛

1外耳道疖简介编辑本段

简介

外耳道疖简介

  外耳道疖(waierdaojie)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本段由"qq631184924"编辑

2外耳道疖症状编辑本段

症状

外耳道疖症状

  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早期引起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颌运动使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可误诊为腮腺炎,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可误诊为乳突炎,若为多发性疖肿、局部症状更重。 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而屏时疼痛加剧,疖肿。

  ①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

  ②注意是单发抑多发疖肿,脓栓,已破溃溢脓;

  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

本段由"qq631184924"编辑

3外耳道疖分类编辑本段

分类

外耳道疖分类

  外耳道疖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发生在外耳道,表现红、肿、痛,范围不过2cm直径。化脓后其中心处先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

  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局部可以消肿愈合,有的外耳道疖无脓栓(所谓无头外耳道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排出。面外耳道疖常较严重,红肿范围较大,且容易伴有寒战发热和头痛。鼻、上唇及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外耳道疖,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外耳道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外耳道疖,称为外耳道疖病。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有糖尿病),或者皮肤不洁且常受擦伤(如有的小儿)相关,但也有原因不明者。

本段由"qq631184924"编辑

4外耳道疖病因编辑本段

病因

外耳道疖病因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

  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外耳道为绿脓杆菌寄生部位之一,故外耳道炎患者有70%以上可由绿脓杆菌引起。病理改变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组织充血、渗出、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继而细胞受损、组织破坏加以病菌体等形成胺性物质。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性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此菌感染病灶的一个特征。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本段由"qq631184924"编辑

5外耳道疖病理生理编辑本段

病理生理

外耳道疖病理生理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本段由"qq631184924"编辑

6外耳道疖诊断检查编辑本段

诊断检查

外耳道疖诊断检查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本病的表现明显,一般容易诊断。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化验白细胞或血常规;对疖病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作脓液或血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常需与疖病鉴别诊断的病变有:

  (1)痤疮伴有轻度感染,但病变小而顶端有点状凝脂。

  (2)皮脂囊肿(俗称粉瘤)并发感染时有红肿痛,然而原先较长时间已有圆形无痛性肿物、表皮如常。

  (3)痈有红肿痛的表现,但其病变范围较疖大,还有其他不同表现。

  诊断

  1、病史 注意有无挖耳、外伤、耳漏等。

  2、体检 ①注意有无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②注意是单发抑多发疖肿,有无脓栓,是否已破溃溢脓;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须与腮腺炎、乳突炎鉴别。应尽检查鼓膜及听力情况。

本段由"qq631184924"编辑

7外耳道疖治疗方法编辑本段

治疗方法

外耳道疖治疗方法

  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脓液。

  可用硫酸多粘菌素E及硫酸新霉素混合液滴耳,每次3滴,每日3次,共10d。1%~2%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棉栓留置外耳道内,或局部涂中药消肿散加 2%达克罗宁黄连素软膏,必要时给抗菌药物及镇痛药。局部热敷、理疗或普鲁卡因封闭治疗。疖肿已有波动者,可行切开引流。反复发病者,应注意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营养不良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原则:取在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使脓排出体外,并及时消除全身性不良反应。1、初起红肿阶段可先选用热敷或透热、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每4—6小时一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敷贴中药金黄散(加油类调成糊状)、玉露散(荚蓉叶碎末加油成糊状)或西药龟石脂软膏。

  2、已成脓阶段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停用上列各种方法。改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刀尖将脓栓剔出(勿用一般的切开法)。出脓后敷以呋哺西林、依沙吖啶(利凡诺)湿纱条或玉红膏、黄连膏,直至病变消退。禁忌挤压化脓病变。

  3、全身反应较重时如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应用抗菌西药,常优选青霉素或磺胺甲曙唑加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或用中药仙方活命钦、普济消毒饮等。

  4、外耳道疖病除了用上述处理,在外耳道疖消隐期间,可用中药防风通圣散或三黄丸。有糖尿病者更需相应的疗法。

本段由"qq631184924"编辑

““外耳道疖””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外耳道疖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30

最新编辑时间:2018-04-26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外耳道疖简介
2外耳道疖症状
3外耳道疖分类
4外耳道疖病因
5外耳道疖病理生理
6外耳道疖诊断检查
7外耳道疖治疗方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