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肌炎简介
多肌炎为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特点是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等改变(皮肤也常同样受累,即皮肌炎),结果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主要在肢带肌。病因不明。可能是由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已经发现在骨骼肌血管内有IgM,IgG,C3的沉积,特别是儿童型皮肌炎阳性率更高。
多肌炎病因
病因不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肌肉起着重要作用。病毒也可能参与致病:在肌细胞内已发现微小RNA病毒样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还在皮肤和肌肉血管壁的肌细胞与内皮细胞中,发现了类似副黏液病毒核壳体的管状包涵体。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相关现象提示肿瘤可以引起肌炎,这是由于针对肌肉和肿瘤的共同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
本病并不少见,发病率低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但比结节性多动脉炎高。男女之比为1:2。任何年龄组的人都可以发病,但发病率最高的是40~60岁者,或为5~15岁的儿童。
多肌炎临床表现
发病可以呈急性或隐匿起病。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诱因。成人与儿童症状类似,但儿童发病往往很急,而成人多为隐匿发病。早期症状通常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在包涵体肌炎,远端肌也累及甚至比近端肌更重)。肌肉触痛和疼痛明显少于肌无力。皮疹、多关节痛、雷诺现象、吞咽困难、肺部疾病及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均可出现。
1.肌无力
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它能破坏50%肌纤维,从而引起肌无力(肌无力说明进展性肌炎)。病人将上肢举过肩部,上台阶及从坐位站起时感到困难,由于骨盆带和肩带肌群无力,病人需要坐轮椅或卧床不起。颈屈肌可严重受累,不能从枕头上将头抬起。喉部肌肉无力是造成发音困难的原因。胸壁肌肉和膈肌的受累可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咽、食管上端横纹肌受累引起吞咽困难和反流。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所见难以区别。手、足、面部等肌肉一般不受累。肢体挛缩可发生在疾病后期的慢性阶段。
2.皮疹
皮疹一般发生于皮肌炎,多为微暗的红斑,伴淡紫色的眶周水肿为本病的特征性皮肤改变。皮损稍稍高出皮肤,表面光滑或有鳞屑,可发生在额、颈三角区、肩、胸、背、前臂、小腿、肘、内踝以及近端指间关节附近的背面。甲床及甲缘充血。一种伴皮肤裂开的特征性的脱屑性皮炎往往可累及手指桡侧。皮肤损害常可完全消退,但亦可残留带褐色的色素沉着、萎缩、瘢痕或白斑。皮肤钙化也可发生,特别是儿童,其分布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类似,但趋于更加广泛(普遍性钙质沉着),尤其是那些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病人。
3.关节痛
约30%多肌炎和皮肤炎病人常发生多关节痛,伴有关节肿胀,关节渗液以及非致畸性关节炎等其他表现,这些风湿性病痛一般都很轻微,更多地发生在Jo-1抗体阳性人群中。多肌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同时存在的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生率特别高。
多肌炎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有帮助,但缺乏特异性。血沉常常增快。少数病人有抗核抗体或狼疮细胞,尤其是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者阳性率更高。约60%的病人抗胸腺核抗原(RM-1)抗体阳性或抗全胸腺核提取物(Jo-1)抗体阳性。这些抗体与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尚不清楚,虽然 Jo-1抗体是一个与纤维性肺泡炎与肺纤维化相关的重要标志物。
血清肌酶升高,特别是转氨酶,肌酸激酶(CK)和醛缩酶。定期检查CK水平有助于指导治疗;采用有效治疗可使升高的酶下降。然而在慢性肌炎和广泛肌肉萎缩病人,即使在活动期肌酶的水平也可正常。
多肌炎诊断
1.近端肌肉无力
2.特征性皮疹
3.血清肌酶含量升高
4.肌活检改变(往往具有决定性)
5.特殊的肌电图三联征
自发性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及插入激惹增多;主动收缩时呈多相短时限电位;受机械刺激时反复出现紊乱的高频放电。肌电图检查一般为单侧性的,故应选择肌电图出现异常的肌肉进行活检,通常为三角肌和股四头肌,但为了避开曾经被肌电图探针刺激过的部位,应在对侧肢体上取材。即便是典型的皮肌炎、多肌炎患者,肌活检对于最终诊断仍是必需的,需与一些较罕见的疾病如包涵体肌炎和病毒感染后横纹肌溶解相鉴别,在提供组织学的明显诊断后,医生才能对一些激素不敏感者给予免疫遏制剂治疗。
多肌炎治疗
1.限制活动
必须限制病人活动,直至炎症消退。
2.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优选药物。对急性病人给予强的松。连续测定血清肌酶活性为观察疗效的较好方法。大多数病人于治疗后6~12周内肌酶下降,接近正常水平。随之肌力得到改善。肌酶含量一旦恢复正常,即应慢慢减小强的松剂量;反之,如果肌酶升高就要加大剂量。对于成人通常需要强的松长期维持。有人曾尝试停药但很少成功,然而一些病人在有效治疗后可维持数年,并可在严密监测下逐渐减量。儿童初始剂量宜大。在病情缓解1年以上可以停用强的松。有些长期使用大量激素治疗的病人变得日益衰弱,这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肌痛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停止或减少使用激素,改用其他药物如免疫遏制剂代替。对于肿瘤不能切除或肿瘤已经转移的肌炎或包涵体肌炎病人,一般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
3.免疫遏制剂
免疫遏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和环孢菌素等,对仅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有益。有的病人为控制该病已单用甲氨蝶呤(通常剂量比类风湿关节炎用的大)达5年以上。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的效果正在评价之中,最初资料令人鼓舞,但过高的价格阻止了进一步对照研究试验。合并恶性肿瘤的肌炎病人,如果切除肿瘤,病情可自然缓解。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