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阴道炎简介
霉菌性阴道炎或念珠菌性阴道炎即外阴阴道假丝念珠菌病(VVC),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的外阴阴道炎症性疾病。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的非孕妇女及30%的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少,不引起症状。只有当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尤其是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才会引发阴道炎症状。
霉菌性阴道炎病因
霉菌性阴道炎其主要病因多见于性接触传播,被污染的衣物用具,消毒不合格的卫生巾,卫生纸还有护垫。
霉菌(fungus)有许多种,在人体最主要的为白色念珠菌属,阴道感染80~90%系白色念珠菌引起,其余是别种念珠菌和球拟酵母菌属(Tomlopsis),故霉菌性阴道炎实际上即念珠菌阴道炎或阴道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呈卵圆形,由芽生孢子及细胞发芽伸长形成假菌丝,假菌丝与孢子相连成分枝或链状,念珠菌通常是一种腐败物寄生菌,可生活在正常人体的皮肤,粘膜,消化道或其他脏器中,经常在阴道中存在而无症状,白带增多的非孕妇女中,约有10%,孕妇中约有30%在阴道内有此菌寄生,当阴道糖原增加,酸度升高时,或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便可成为致病的原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霉菌感染大为增加,因为上述两种药物可导致机体内菌群失调,改变了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抗感染的能力下降,此外,维生素缺乏(复合维生素B),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消耗性疾病均可成为白色念珠菌繁殖的有利条件,妊娠期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含量增加,阴道酸性增强,加之孕妇的肾糖阈降低,常有营养性糖尿,小便中糖含量升高而促进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霉菌性阴道炎临床表现
霉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症状是白带多,外阴及阴道灼热瘙痒,外因性排尿困难,外阴地图样红斑(霉菌性或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典型的白带呈凝乳状或为片块状,阴道粘膜高度红肿,可见白色鹅口疮样斑块附着,易剥离,其下为受损粘膜的糜烂基底,或形成浅溃疡,严重者可遗留瘀斑,但白带并不都具有上述典型特征,从水样直至凝乳样白带均可出现,如有的完全是一些稀薄清沏的浆液性渗出液,其中常含有白色片状物,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的瘙痒症状尤为严重,甚至坐卧不宁,痛苦异常,也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等症状,另外,尚有10%左右的妇女及30%孕妇虽为霉菌携带者,却无任何临床表现。
霉菌性阴道炎检查
妇科检查白带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阴道黏膜红肿,严重的形成浅溃疡少许阴道。分泌物放于10%KOH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找到菌丝。若有症状而多次镜检为阴性,可用培养法进行培养。
严重及顽固性外阴瘙痒,首先应考虑是否霉菌感染,可通过局部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与培养明确诊断,镜下容易看到霉菌的菌丝分枝和芽胞,白色念珠菌为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但染色常不均匀,约3~5μm(较葡萄球菌大数倍),常产生长芽而不脱落(芽胞),以致形似菌丝而实非菌丝,故称之为假菌丝。
霉菌性阴道炎诊断
1.外阴奇痒,白带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
2.阴道黏膜红肿,严重的形成浅溃疡
3.阴道分泌物中找到白色念珠菌。可取少许阴道分泌物,放于10%KOH或生理盐水玻片上,混匀后在显微镜下找到菌丝,即可确诊。用10%KOH可溶解其他细胞成分,检出率阳性率为70%~80%。若有症状而多次镜检为阴性,可用培养法进行培养确诊。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
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选择局部用药为主,一般用药后2-3日症状减轻或消失。克霉唑阴道栓,隔3日用,共2次。关于复杂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选择的药物基本同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无论局部用药或全身用药,均应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为治疗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药物对胎儿有无损害;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不予全身用药,仅限于有症状和体征的孕妇。
药物治疗:洗净外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局部涂2%龙胆紫液。近年应用制霉菌素(nystatin)效果显著。
用法:10万U阴道栓剂,早、晚各1次,塞入阴道深处,共5日。洗净外阴,局部涂搽制霉菌素软膏(10万U/g)2~3次/d。治疗后为了促进阴道上皮再生,可应用少量雌激素(已烯雌酸0.25~0.5mg/日,3~5天)。复发病例应考虑消化道带菌,可同时加服制霉菌素50万U/次,1日4次。
目前尚未发现对制霉菌素抗药的白色念珠菌。复发者多为用药剂量不够,治疗不彻底,或治疗期间未严格执行禁欲;或男性未予治疗。此外,近年应用杀霉菌剂如酮康唑、曲古霉素、克霉唑均有效,详霉菌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预防
1.锻炼身体,均衡饮食,不过食含糖量高的食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穿衣。
3.使用公共厕所时尽量避免坐式马桶;提倡淋浴。不过度讲究卫生。
4.不滥用抗生素。
5.积极治疗糖尿病。
6.药物避孕的妇女如果反复发生念珠菌性阴道炎,应停用避孕药,改用其他方法避孕。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